本报讯 毛竹砍伐后丢在山上废弃的竹枝,被农民加工成竹扫把的半成品——扫把丝,然后由收购员到农户家按每捆20元的价格收购,收购员再把扫把丝送到加工厂,并且从中提取劳务和运输费,加工厂把扫把制成以后,只要一个电话,销售户就会开着扫把专业运输车到农户家购买,然后他们把扫把送到全国各地销售,这就是长兴县白岘乡的竹扫把产业链。
走进白岘乡农村,看见家家户户都从事竹扫把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从业人数达到千人以上。据该乡五通山村村民罗正良介绍:长三角是全国扫把销量最大的地区,该地区95%以上的竹扫把来源于白岘乡,这里每天有5万多把扫把运往全国。原来,罗正良从事扫把生意30多年,去年,他的家庭扫把厂产量达到了50万把,产值超过200万元,带动了数十名农民就业。
白岘村农民吴全贵、张桂英夫妇由于年龄偏大,很难在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家待业无事干,前年他们购置了专用运输车从事扫把丝的收购生意,一年收购量达到了40万元以上,他们依靠小小的扫把丝盖起了三层楼房,实现了致富的梦想。
该乡农办主任罗民强告诉记者:白岘乡有毛竹资源近百万亩,毛竹砍伐后剩下的竹枝是一种废弃物,把竹枝加工成竹扫把后就实现了废物利用,它是一项循环环保产业。加工扫把是一项粗活、累活,年轻人不会干也不想干,只有“4050”的农民才会干此活,他们依靠小小的竹扫把既挣了钱又解决了就业问题。“我们乡从事扫把半成品加工的农户有1700余户,从事竹扫把成品加工的大户有50余家,有100多人专业从事扫把的运输和销售。 2013年,全乡的竹扫把总产值8000万元。小小竹扫把带动2000多名‘大龄农民’就业。”该乡党委委员、副乡长罗立权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