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上午,在湖州城东水上服务区,船民金苏明拿起自家船上的电缆,熟练地插到岸上的单相岸电桩,刷卡充电,供船上做饭和开空调降温。
不见黑烟,不闻噪音,不断电。两年前,受够了柴油发电之苦的金苏明和老伴决定以电代油,刷卡接用岸电。“操作简单方便,安全,而且费用比柴油发电便宜一半。”金苏明告诉记者,除了接上岸电,这条货船还装上了北斗智能生活污水存储设施,污水上岸处置,基本实现了生活污水零排放。“污染少了,能耗降了,以前在岸边那种柴油机轰鸣,泊船油烟四散的景象没有了,我们水上人的家越来越美。”
记者昨日从市港航管理中心获悉,今年以来,我市集中力量推进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整治,截至7月中旬,原定于今年底完成的船舶生活污水柜安装、主要港口码头船舶生活污水接收点、所有水上服务区船舶生活污水智能扫码上岸和智能岸电应用四个“全覆盖”已提前实现。
从“运石子”到“运箱子”,发展内河水运绿色运输仿佛打通了一条条黄金水道的“血脉”,而大力整治船舶污染则是为了进一步畅通“血液”。近年来,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推进100至400总吨船舶加装生活污水储存柜和北斗智能污水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利用北斗物联技术,对辖区航道内船舶位置信息、船舶污水情况、排污情况、偷排漏排情况进行全方位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安装2673艘,实现了本港籍货船全覆盖。
船上收集,岸上接收,采用北斗物联传感和智能控制新技术,在运输货船上安装北斗智能污水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线上线下“盯”住船舶生活污水上岸处置、达标排放,将清洁还于水道。今年,港航部门完善船舶生活污水接收点布局,已建成120个码头生活污水接收点、7座公共接收站。同时编制发布《内河船舶生活污水转移处置规范》和《湖州市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技术指南》,在全省率先统一建设、运行维护等技术标准,对既有码头污水接收设施进行标准化整改。
“今年来,不断依托智慧海事信息化平台,探索船舶生活污水储存柜智能化控制与监测的技术研究,实现航区生活污水储存、接收、处置等环节全过程智能监管。”市港航管理中心介绍,在岸电应用便捷化方面,今年已建成381套岸电设施,覆盖了水上公共服务区、锚泊区和大型码头,同时积极建设港口岸电运营政府监管平台,在广泛接入、用电便捷、实时监测的岸电服务下,湖州航区岸电用电量实现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