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三角园区应成为产业“孕营商”

  杜玉虎

  开发区作为企业的承载区,其营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优化开发区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改善服务企业的质量。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对三省一市营商环境的一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培育企业成长的优良土壤。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需要不同的服务。企业刚诞生时需要“妈妈”式服务——像母亲一样照顾引导,无微不至地抚育企业成长;到了成长期,企业需要的是引导和扶持,但也需要适当的成长空间,这时需要的是“导师”式服务;企业到了成熟期,则需要“店小二”式的服务。

  现代产业的发展已经体现出产业和创新深度融合的趋势,因此开发区的核心工作除了产业运营和服务,还要增加产业创新孵化等内容,实现从创新孵化、孕育企业,到扶持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最终成为产业“孕营商”。

  营商环境中最关键的就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的好坏,直接决定“店小二”的服务质量,有了好的意识才能主动地、有创造性地服务企业。虽然三省一市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不少“短板”存在。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服务标准的大体一致。只有做到这一点,企业才能在长三角范围内实现无障碍迁徙。开发区要想改善服务质量,就需要主动对标长三角优秀的开发区,将自己服务质量改善的目标从地方政府制定的“及格线”提升到发展所需要的“优良线”。

  营商环境是区域“硬环境”与“软环境”结合的综合体现。在硬环境方面,针对企业,需要考虑生产基础设施、生产成本、配套设施等;针对产业,需要考虑产业推进机构、行业共性研发机构和设备、行业交流平台和组织等。在软环境方面,针对企业,需要考虑影响其未来发展的隐性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效率、信息服务、司法服务、咨询服务等更复杂的影响因素;针对产业,需要考虑产业集聚发展支持政策、产业内交流和国内外产业促进活动等。

  近年来,长三角已形成了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合作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合作园等一批省际合作园区,以此推动产业深度对接、集群发展。其中,以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为代表的“飞地园区”,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创新了飞地经济合作模式,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长三角飞地园区共建至少在两方面推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方面,此举有助于区域间均衡发展,进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后发区域可以通过飞地经济这一外力,接受先发区域在产业层面的辐射,发挥自身丰富的土地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等优势,实现当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这有助于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实现长三角产业集群化发展。飞地的共建园区可以打破地理、行政、文化、政治体制的限制,实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加快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而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条。

  当然,长三角飞地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各省级层面要制定扶持飞地经济示范区(合作共建示范区)的系列政策,例如支持飞地经济示范区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流园区软硬件设施等。同时,对于到示范区发展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放宽)融资、企业资格认定等(限制)。

  (据《国际金融报》,作者为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秘书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专版
   第05版:民生
   第06版:专版
   第07版:长三角
   第08版:广告
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重要承载区
​ 华为布局浙江,奥妙何在
江苏出台出生缺陷防治办法
昼夜巡检护大桥安全
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互通共融
实现涉企信用信息互联互通
沪苏湖铁路苏州段首个墩柱浇筑完成
长三角园区应成为产业“孕营商”
歙县新安江大桥主拱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