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柱
“千钿难买过西水”,在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真有一条千年前以驸马命名的溪流——驸马渎,自东向西从村中穿过,溪水清澈,流淌不息,她见证了石泉村千年历史风云,亦见证了石泉村今日的可喜变迁。
我是前年国庆节期间,由该村乡贤吴振中先生带领第一次游览该村的。当时,我见到了流水潺潺的驸马渎,历经数百年的石拱桥,耸立的坊柱,令人难认费解的桥柱楹联——领略了古村的风貌;同时,散落在荒草中的古石狮,尚待修复的古迹,及历经数百年历史变迁而不见一座古宅遗存,给我留下古村“古中不足”之遗憾。而今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笔者仍在吴振中先生的引导下,重游古村,发现一年来,该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座座仿古建筑拔地而起,一路上所见所闻,令我不由产生“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之感慨。
沿着附马渎南岸向西走,在村东入口处及驸马渎的北岸,去年尚在兴建的“石泉山房”已经落成,放眼望去,此山庄坐落在村东金狗山之南麓,其回环起伏的现代建筑气势恢宏,山庄融餐饮、民宿和文化于一体,给整个古村建筑注入了现代气息。而落户于驸马渎南岸的李家巷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分校,担负着培训新型农民的任务,无疑给古村带来了现代文化和科学技术。
沿着溪南岸朝前走,又见溪北岸正在原址上修缮或修复的两座吴琼、吴珫故居——吴琼、吴珫是古村明代中期的两位文化名人,前者是田连数州富甲一方的著名书法家“吴十万”,后者是鸿篇巨著《三才广志》撰写者,两人可说是该村历史星空中两颗耀眼的明星。随着两座故居的落成,两位历史名人必将走进游客的视野。
前行数十步,见一座青石板桥——庆元桥横跨于溪水之上。在一棵古树的掩映下,古桥古朴而显沧桑。此桥桥墩曾被洪水冲塌,目前修复如旧。与前年不同的是,如今桥头竖立一石,石上镌刻着如下字样:“清《吕山吴氏宗谱》记,棲云公建于明景泰(1450),嘉庆二十二年重修。形制单孔,桥长4.72米,宽1.56米,高3.2米,古桥属长兴县文物保护单位”。观者一目了然,细算一下,该桥已历570余年。我在桥上徘徊,仿佛也当了一回古人。
不知不觉,我们走过了进士巷,走进了进士苑。此处有明代的四位进士塑像,其一是进士吴珵之塑像,只见他一身明代服饰,气宇轩昂,仿佛正迈步向我们走来;其二是进士吴珍之塑像,只见他手执纸笔,凝思静想,仿佛正在吟诗作赋;其三是进士吴綡的塑像,但见他正在躬身朝拜圣上;其四是赐进士出身的书法家吴琼,他刚完成了一幅“耕读传家”的书法作品,执笔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尽管造型各异,但形象皆风流倜傥,栩栩如生。数百年前的该村出过“一门四进士”,没有留下遗像,雕塑者凭借艺术想象,取得了神似的效果,观者为之赞叹!在进士苑新建的进士廊上,有一副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反映了古村人“耕读传家”的理念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跨过一座石拱桥,举目所见的是一座新修建的坐西朝东的巍峨壮观的古建筑,门楣上书“百桌厅”三个端庄雄浑的大字——浙江省原文化厅厅长钱法成的墨迹。大门两边楹柱上镌刻一幅对联“至德三让临山依水驸马第,奇文千载钟灵毓秀都尉家”。原百桌厅为明代吴琼所建,古为宴请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之用,后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1987年修县志时,发现尚存百桌厅花墙头、方砖等遗迹。现仿古百桌厅于今年落成,占地1100平方米,雕梁画栋,气势宏伟。走进厅内,上下两层东南北三面围廊,正西有一宏大的古戏台,大厅正中透空,宽敞明亮。南侧墙面上张贴着一幅幅古村名人录。看过名人录才知道,除了上述四进士外,该村明代还有数名举人及无数秀才贡士,其中在明代朝中为官的有二十八人。墙侧排列的玻璃展柜内,陈列着吴氏族谱、复印本的吴珫巨著《三才广志》、小楷长卷《石泉村史》,清同治年间的长兴县志(内有石泉史料)。“一件件陈列品,都说明石泉村史皆有历史根据,有案可稽”——吴振中先生十分自信地解说着。北侧墙面上及墙侧玻璃展柜内,展示着古村挖掘出来的一件件文物,其中有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哥窑贯耳瓶、哥窑三足炉。吴先生介绍:2018年,古村因南太湖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开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吴氏古墓处挖掘出墓葬60余座,发掘出土文物200余件。最早为魏晋六朝的文物,重点为明朝时期的文物150余件,除上述二件外,还含金钗、银簪、玉器、铜镜及青花瓷、龙泉青瓷、青瓷香炉等珍贵文物,其中发现一对罕见的龙泉青瓷碗。挖掘出的部分文物已在长兴太湖博物馆展览。省考古所研究人员表示,石泉村这处墓群中出土的大量古代墓社葬品,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在浙江十分罕见。这里展示的是部分文物照片及复制品。
百桌厅也作文化礼堂作用,经常在此开展文化活动。据吴先生说,庚子晚秋,就有两场大型文化活动在此举办,一是浙江省社区教育中心在此举办非遗展览,其中李家巷地区的湖州市级非遗梅花焦、鸳鸯龙、长兴剪纸,还有泗安酥糖、泗安老板年画,和平核雕,八都岕戏剧,长兴紫砂壶在此展示,其中鸳鸯双龙舞把活动推向高潮,那天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二是中央电视台前来拍摄长兴的农村剪纸、写春联、打年糕、做青团子和待客三杯茶(先敬糖茶、再敬烘青豆茶、最后敬绿茶)等年味活动场面。——古代的百桌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文人士大夫吟诗作赋、挥毫泼墨之高雅之处,如今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之场所,如吴氏先祖地下有知,定会感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继续往西而行,见一仿古建筑与百桌厅毗邻而立。明代进士吴珍曾任广东南雄府知府,致仕后曾筑“霖霏轩”,以为吟咏之所,距今500余年,今逢盛世,重修霖霏轩,占地700平方米。见之,顿生“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餘黄鹤楼”之感慨。
走过霖霏轩屋后的明代古桥永丰桥,我们一行来到了驸马渎北岸。吴先生笑谈,桥柱上两幅因异体字、草体字而令人费解的楹联,已被懂文字学的游客所破解:一幅是“花明彩鹢迎斜日,柳暗青龙泊晓烟”,另一幅是“九曲环流同箬水,双桥对起冠蒙山”。在永丰桥头,已筑文化墙,墙面记载着明正统至景泰年间的吴孝光赈灾救济、捐资修桥的义举,显示当朝皇上嘉奖其善行的圣旨及旌义坊,此文化墙旨在激励后人学习先祖的高风亮节,并将先人美德发扬光大!
从渎北向西行,又有两座古建筑现于眼前,一座是延陵世第,另一座是附马府邸。百桌厅、霖霏轩、 驸马府邸和延陵世第都是徽派建筑,徽派风格显然,只是后三座在规模上小于百桌厅。走进驸马府邸,吴先生向我们讲起石泉始迁祖、梁武帝时期驸马都尉吴僧永的故事……沧海桑田,让人感慨不已。
据悉,日前,民盟浙江省委会文化专委会、民盟湖州市委和民盟长兴县基层委三级联动,在石泉村联合开展“以文化人·同心共治”结对共建活动启动仪式。此活动将民盟界别特色优势与石泉村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石泉村“历史文化古村”建设。这次活动,为石泉村石泉书房揭牌,民盟湖州市委会为石泉书房捐赠了300余本图书。
如今的延陵世第,已开辟为专营餐饮的场所,招待来此的游客,每天宾客盈门,顾客既品尝当地的美味佳肴,又领略古建筑的古朴典雅。
在驸马底邸与延陵世第之间,有一口喷泉池,池中喷射出变幻不一的水柱,池岸停泊着复制的古篷船。见之,似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和“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位于驸马府邸和延陵世第前的一大片数十亩荷花塘,现今残荷犹存。到了夏季莲花盛开,荷叶田田,映日生辉,蔚为壮观。——石泉村的美丽自然景观与丰富的文化景观融为一体,相映生辉。吴先生邀请我们今年夏季一定要前来赏荷。
从驸马府邸向东沿小溪的北岸折回,只见驸马渎水缓缓流淌,水清且幽,两岸的一幢幢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别墅式的民居,一条条茅山石板铺就的村道,一个个沿岸石砌的河埠和两岸石砌的帮岸,用青砖围起的数百年前的一对石狮,令习习古风中,融进了现代元素。吴先生介绍说,石泉古村已被列为湖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
吴先生已年逾古稀,向我们介绍石泉古村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原来,他是《石泉村史》的撰写者。他早年就有为村修史的宿愿,退休后,他骑着单车去县档案馆从长兴县志中查找资料,向散居于长兴各地的石泉吴氏后裔采访,到八都岕大岕口复印吴氏宗亲保存完好的《吴氏族谱》,所有一切都是自费完成的。经过一番钩沉拾遗艰辛工作,历经五六年终于完成一部十万字的村史,使沉寂数百年的古村及其文化得以彰显于世。如今,又义务担当起游客的导游和讲解员。这位吴氏老人,对于挖掘、整理和传承古村文化,功莫大焉!
如今的石泉古村,道路变宽了,环境变好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了,远近游客纷至沓来。驸马渎流淌古今,仿佛依然流淌着千年不变的悠悠古韵,又如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连绵不断,深厚的古村文化正在焕发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