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斌 史舒频
本报讯 “这个密度有点大,要赶紧疏一下苗,不然长不高喽……”昨天清晨,长兴县太湖街道新塘村蔬菜基地的大棚内,村民李海荣正在给雪菜疏苗。别看李海荣说起雪菜种植头头是道,他可是十多年的老渔民了。
这片占地10亩的蔬菜基地原本是晒鱼场,自去年太湖进入十年退捕禁捕期后,李海荣便把家中两条船卖了,晒渔场也被改造成10多个蔬菜大棚的种植基地。李海荣跟着当地农技专家学起了种植技术,应季轮种茄子、雪菜、莴笋等蔬菜,同时还联合村里其他种植户成立合作社,严控蔬菜品质、开拓销售路子。
在长兴县,像李海荣一样“弃船上岸”的渔民和相关从业人员共有1658名。去年以来,该县启动渔民转产安置工作,出台退捕补偿、务工就业、公益岗位等一系列安置帮扶措施,同时根据渔民需求提供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培训。目前,已有半数渔民转产种养植业。
在临近太湖的新塘村,60个渔民家庭加入种养殖队伍,1000多亩晒鱼场恢复成蔬菜基地,转产渔民每天能为长三角地区供应6000多公斤优质蔬菜。“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村就是一个蔬菜种植大村,随着捕鱼规模越来越大,不少村民加入捕鱼行列。”新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汤勇军说,这里的村民们都有和土地打交道的经验,政府又组织了各种种养殖培训,如今回归农田挺顺利。
“按照目前种植规模来看,一年收入大概有10多万元,和捕鱼相比,种植业风险更小一些。”村民周炳方告诉记者,如今太湖里很多珍稀鱼种不见了,靠捕鱼为生也挺难,大家对退捕禁捕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