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挺进拉萨、紧急运粮援藏、贯通青藏公路……青藏驼队创造的不朽功勋静静地沉淀在莫河骆驼场——

一次援青合作揭开一段尘封历史

  记者  黄珺

  两米多高、三十多米宽、连成一排排的土坯房,静静地矗立在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莫河骆驼场的沙土地上(见图,记者 唐琪新 摄)。两边,散布的胡杨树高大挺拔,在微风中枝叶摇曳,透露出一股顽强不屈的劲头。

  “真没想到这就是青藏驼队驼工的第一代住房。原来条件这么艰苦,还创造了这么伟大的成就。”湖州和家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英豪看着眼前正在改造的房子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修旧如旧,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完善内部功能,把这片土坯房改造成红色民宿。”

  眼下,这项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力争年底前完工。回忆起结缘驼场,孙英豪颇有些感慨。一年前,在湖州援青干部挂职乌兰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傅文虎联系下,他前来乌兰考察投资促进援青合作。“当来到莫河骆驼场时首先被成群的骆驼吸引了,觉得是个搞高原生态旅游的好资源,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这里居然是修建老青藏公路的‘西藏运输总队’转变而来。”孙英豪说,那次考察驼场深藏的红色历史让他深受震撼,萌生了开发红色旅游的想法。

  结果,这个想法和傅文虎一拍即合。原来,两年多前刚到乌兰工作时,傅文虎就走村入户调研,了解到青藏驼队一些红色历史片段,他觉得这是一份宝贵的红色财富,要想方设法传承下去。于是,立即推动驼场收集相关资料。“那时候还没有陈列馆只是一个库房,简单摆放着一些老物件。”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馆长张存虎说,“傅文虎跑前跑后,促成场馆改造并进行了多次提升,特别是老资料的收集,太及时、太珍贵了。”

  重新整理弘扬青藏驼队精神得到了浙江援青乌兰工作组和乌兰县的高度重视。大家一致认为,不仅要把红色旅游项目做好,更要把这段红色历史挖掘整理好。于是,一场文化抢救工作开始了:马上叫停骆驼场意欲拆除荒废的土坯房;重新整理青藏驼队有关资料和历史文物;开始重新布置陈列馆、组织专家研究青藏驼队精神……

  “经过数十年风雨,莫河骆驼场的光荣前身和其事迹外人鲜有知晓,这次项目合作正好将这段红色历史重新挖掘出来,把青藏驼队精神传承弘扬好。”傅文虎说,历史留存的老房子、老物件和古树、老墙我们都要保护好,让东部地区先进的生态旅游经验在这里落地生根,让红色基因在这里发展传承。

  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李得瑜,是当年老一代驼工中唯一的健在者。他回忆说,我是1953年24岁加入西藏运输总队的。1954年5月11日,我和首批1200名驼工和3万峰骆驼开始修筑青藏公路,仅仅用了7个月零4天就把公路胜利修到了拉萨。但是,驼队牺牲了很多人、骆驼也只剩几千峰。往往是走着走着,就有队员倒下、骆驼倒下了。

  滚身沼泽地、横渡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据资料记载,青藏驼队在独立支队挺进拉萨、紧急运粮援藏、贯通青藏公路等四次进藏途中,均牺牲了不少队员,大概每前行500米就有一峰骆驼倒下。雪山、沼泽,低温、大风,时时威胁着队员和骆驼的生命。时至今日,无数驼工已无法追寻到他们的姓名,牺牲在路上的队员甚至连一块墓碑都没能留下。

  1955年2月24日,西藏运输总队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转制为国营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场部设在大柴旦,后迁至莫河,继续为柴达木盆地的建设开发贡献力量。从1951年8月到1955年转制,短暂3年多时间里,青藏驼队成就了“世界屋脊”上的一段传奇。

  这段历史甚至连数次指挥带领驼队进藏的慕生忠将军后人都不清晰。去年8月26日,在得知莫河骆驼场的前身就是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带领的西藏运输总队时,慕生忠的儿子慕雅峰从北京来到驼场捐助父亲生前遗物,并激动地写下“红色驼道、永志不忘”八个字。

  生锈的锹镐,破旧的水桶,残缺的红旗……陈列馆里,千方百计抢救保存下来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真实地讲述、追忆和见证着那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红色岁月。

  目前莫河骆驼场已经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申报国家级。在一个多星期前,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被纳入中国革命纪念馆序列。

  “莫河驼场的历史是鲜活的、内容是丰富的、使命感是厚重的,她昭示着老一辈创业者在党的领导下的艰辛付出,也时刻提醒着当代共产党人一定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张存虎说,挖掘和弘扬这段历史,能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新时代不畏艰险、艰苦奋斗,走好新的长征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挺进拉萨、紧急运粮援藏、贯通青藏公路……青藏驼队创造的不朽功勋静静地沉淀在莫河骆驼场——~~~
~~~南浔在全市率先布局建设政务服务驿站
世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湖召开~~~
~~~
~~~
~~~
~~~
~~~长兴创新旅游厕所数字化集成服务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副刊
一次援青合作揭开一段尘封历史
四十余项政务服务“不出园就能办”
海内外专家“云”上谋发展
“税惠”擦亮竹产业金招牌
加大宣贯力度 推动法治 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湖州运动员全运会再夺金
中国(湖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暨“两山银行”研讨会在湖举行
小厕所有了“十八般武艺”
河道治理 扮靓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