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强
新中国建立初期,西门上下塘是湖州西城门外的一个小古镇,市河北岸是西门上塘,上世纪70年代改名为红丰上塘,1981年恢复原名。西门上塘东起环城西路,西至湖州石粉厂,长约800米,宽3.5米,青石板路面,上世纪70年代初改筑沥青路面。
据史料上记载:抗日战争时期,西门上塘曾驻扎着一个伪军特务连,平日里伪军们欺男霸女,无恶不作。1941年初,吴兴县抗日游击大队队长郎玉麟委派周少兰、李谟焯,打入上塘的伪军一师特务连,在摸清了营房的位置、伪军的人数、武器配备及哨兵位置后,于4月27日深夜,由郎玉麟亲自带领40多名新四军短枪队员,在周少兰、李谟焯的配合下,一举歼灭了正在熟睡中的伪军特务连,并缴获了机枪一挺,手枪6支,步枪40余支,大大鼓舞了老百姓的抗战信心。
市河南岸是西门下塘,狭长的古街沿市河而建。20世纪上半页,时西门下塘热闹非凡,古街上商铺林立,也是湖州西南地区农副产品交易的集散地。西门下塘东起环城西路,西至杭长桥,全长888米,由青石板路改建为沥青路面,宽3.8米,上世纪70年代曾改名为红丰下塘,1981年复名西门下塘。
新中国成立后,西门上下塘的居民不超过2000人,上塘以北至龙溪港边,有稻田、鱼塘及荒滩;下塘以南除乾昌酒厂外,周边全是稻田、鱼塘,直到80年代初,才填平了这些稻田、鱼塘,建起了一幢幢新楼,这就是湖州首个小区:红丰新村。从杭州过来的104国道一路往西,沿横渚塘港经西门大洋桥(杭长桥)去长兴。狭窄的市河,在古时曾是一条运粮河,它穿越西门上下塘,过西源桥水城门后,便进入城内。
西门下塘除中华老字号乾昌酒厂外,还有3家企事业单位,当年建在环城西路与红丰路之间的湖州红旗棉织厂,原先是一大片桑树地,厂房建成后,北面只留出西门下塘的古街。几个高大的纺织车间,每天晚上灯火通明,机声隆隆,给宁静的西门下塘,平添了几分喧嚣。
过红丰路西边,在今湖州新风小学下塘校区的地址上,40多年前有湖州直属粮库。粮库的库房门朝北,库房内通风干燥,且又密封,粮库周围打扫得很干净,每天总有几艘粮船停泊在市河上,往粮库里储藏粮食;有时,偶尔也有从粮库里取粮食装船的。后粮库迁移,在原址上建造了一所“浙江省粮食技工学校”,后改名为湖州粮校。校区面积不大,由于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寄宿的,寝室楼占据了校园的一半面积,每天傍晚,学生们都汇聚在市河边散步、看书、聊天。
在市河小水闸以西100米处,有嘉地建的一个修理厂。厂区面积很大,空地上堆放了各种混凝土搅拌机、吊车、起重机、打桩机,及建房时用的脚手架、钢管,维修厂还出租脚手架、钢管,吊机、搅拌机等业务,承接维修各种外来已损坏的建筑机械。那些年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建筑业很兴旺,维修厂生意十分红火。在维修厂的路对面,沿河边有一个长100多米,宽50多米的建筑材料堆场,堆场上堆放了大量的黄沙、大小石子,红砖、水泥多孔板等,堆场龙溪港岸边,每天停满了一艘艘装卸船队,早年,常看到一对对搬运工人扛着黄沙、石子,艰难地在跳板上行走。
坐落在西门下塘中段的乾昌酒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据湖州企业志上载,乾昌酒厂的创始人沈镜轩,用传统古法的酿酒工艺,经自然发酵的黄酒、白酒,酒香馥郁清雅,酒质醇厚香浓,酒的品质早在清末民初就享誉沪、苏、皖一带。为扩大酿酒业,沈镜轩与湖州几家私人酿酒老板合并,酒作坊迁址西门下塘,扩建厂房,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其美的哥哥陈其业曾任乾昌酒厂的总账房。
乾昌酒厂后改名湖州酒厂,在历经百年的沧桑巨变中,经几代酿酒师傅的共同努力,坚持采用优质的糯米、红枣、蜜枣、柿饼、番薯干等酿酒原材料,每天从酒厂飘出的酒香味,始终弥留在上下塘上空,给这里的居民们送来浓浓的生活味道。1981年,湖州酒厂边上的那条荸荠弄,因上下塘居民叫惯了酒厂弄,湖州地名志随居民们的叫法,干脆把荸荠弄改成了酒厂弄。那时,湖州酒厂已成为颇具规模的酿酒企业,生产的黄酒、白酒、花色酒、虫草酒、五加皮等,远销苏、浙、沪、皖、福建等省市。
新中国成立初,西门上塘仅此一条古街。1954年,有个上海人来湖州,看到米行街上店铺林立,街边有霅溪,便与以缝纫为生的马师傅商量,想在米行街旁合伙开一家石粉厂,这冒险的想法,使马师傅的父亲很感兴趣,最终以12人合股,在米行街旁开办了一家石粉厂。马师傅是无锡人,石粉厂投产后,马师傅就把无锡的家迁到了湖州,安在了老潘公桥下。1956年,公私合营,米行街旁的石粉厂搬迁到西门上塘,马师傅的家也再一次搬迁,新厂址选在了西门上塘西顶端,龙溪港北岸的一块荒地上。湖州石粉厂建成后,西门上塘开始热闹起来,虽只有几幢简陋的厂房,却时时传出碎石机的轰鸣声,从此,西门上塘不再寂静,那时,石粉厂连厂区的围墙还没建。
石粉厂生产的石英粉,是制作高清镜片的原材料,如天文望远镜片、精密仪器上的镜片、照相机上的高清镜头等。
之后,湖州石粉厂的石英粉、石英玻璃,在省内、乃至国内多次获奖,企业蒸蒸日上。80年代末,湖州石粉厂不断开发新产品,研发半导体器件、晶体管,逐步进入高端科技领域。企业从原先几百名工人,猛增到近2000人,并被授予国家二级企业,厂门口挂有2块厂牌,湖州石粉厂和湖州半导体器件总厂。
1957年,全国掀起大办钢铁的热潮,在石粉厂的东北面,建起了湖州炼钢厂(湖州钢铁厂的前身)。那时,由于炼钢技术还不够成熟,加上炼钢的原材料都是回收来的废钢、烂铁,炼钢炉里钢没炼成,留下了一大堆废钢渣。1958年底,炼钢厂停止炼钢,设备迁移至杨家埠,厂房废弃,遗留的炼钢车间、烟囱,水塔作为历史,今已保存了下来。
据湖州二轻工业志记载:1958年3月,由湖州手工业联社,与湖州竹器一社,竹器二社,联合上海师傅共82人,在石粉厂东面4500平方米的荒草坟地上白手起家,因陋就简盖起厂房,建造玻璃圆炉(450磅9只坩埚炉)一座,退火炉2只,安装手工压机、制瓶机、磨口机等,年生产能力达540吨,当年7月点火,8月投产,手工生产茶杯、煤油灯罩等产品,至年底有职工103人,产量71.7万只,产值24.8万元。湖州玻璃厂曾于1960年至1962年,2次和湖州石粉厂的玻璃车间合并,1963年转归湖州手工业联社,属独立集体企业。湖州玻璃厂体制稳定后,主要生产日用瓶类产品,企业效益在稳步上升。1970年投资8万元,改圆炉为6.4万平方米池炉,主要生产农药瓶,部分工序采用半机械化。1979年,湖州工艺造纸厂并入玻璃厂,1988年,湖州玻璃厂完成了省重点科技项目,改燃煤炉为燃油炉,生产出压延法微晶平板玻璃流水线。企业效益逐年上升,职工增加到761人。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建一,就是从湖州玻璃厂的制瓶车间走出来的,走向了世界,他常常怀念起与工人们一起艰苦创业的那段美好经历。
继石粉厂、玻璃厂后,又有2家工厂在西门上塘落户,湖州电瓷厂与湖州制绳社。当年,在江、浙、沪、皖近4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数不胜数的电线杆子,而每个电线杆子上至少要安装10个电瓷瓶,湖州电瓷厂正是瞄准了这个市场,生产出耐高压电瓷瓶、瓷电闸。产品在当年畅销不衰,企业效益不错,职工在增加到几百人的同时,扩建厂房、添置机械设备。然而,90年代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杆上的电线陆续被埋入地下,电瓷瓶遭到淘汰,企业被迫转型,生产电子元件,湖州电瓷厂更名为湖州电子元件厂。
湖州制绳社,坐落在西门上塘朝东的口子上,是一家民办企业,厂房简陋,每天工人们手工制作麻绳、草绳。冬天车间里冷,工人们常搬出车间,坐在太阳底下制作绳子。绳子销路一般,效益也一般,几十个工人。1975年,湖州制绳社并入湖州红旗汽车配件厂。制绳社门口有一幢二层、局部三层的小洋楼,据说是外国人造的,小洋楼造型独特,层层叠叠的青砖线条清晰,是西门上塘最漂亮、最豪华的一幢建筑。
湖州丝绸志上记载:湖州丝绸印染厂位于龙溪南路19号,是西门上塘唯一一家厂门开在东面的,湖州丝绸印染厂的前身,是湖州天昌漂炼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11月由钮介臣等人创办,炼染工场建在湖州大通桥堍的田盛街,职工19人。1955年公私合营,与大昌精炼厂、湖州染坊合并,取名湖州丝绸炼厂,职工144人。年产印染丝绸485万米,1967年定名湖州丝绸印染厂。
同时,选址西门上塘龙溪港南岸,占地12.4万平方米,I4204.31平方米的厂房拔地而起,1968年完成搬迁,从1973年至1985年,又三次扩建厂房达36000平方米。十几年来,从德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引进先进设备30多台套,实现丝绸印染完全自动化,年生产能力达5000万米以上。丝绸印染、销售、企业效益进入黄金期。1992年组建天昌集团,企业列入全国500强,在中国大型企业排序中,列中国纺织企业第17名,浙江省第10名。其拥有职工4300多人,属国家二级企业,湖州市最大企业。天昌集团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是一个集丝绸印染、丝绸织造、提花、生产丝绸服装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丝绸企业,产品43次获部优、省优称号,其中有3个产品获国家银质奖。其真丝绸复合领不缩水衬衫,获国家新产品奖。实现工业总产值4.16亿元,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交易达24455.03万元,创汇4561.62万元,“天昌牌”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从1956年到2001年的45年中,西门上塘因5家工厂的建造,变得十分拥挤,真可谓寸土寸金,工厂与工厂之间的围墙紧挨在一起,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时,古街上人潮涌动。
西门上下塘的工厂整体搬迁后,如今已建成红旗路上最繁华的延伸段。而在龙溪港南岸,湖州丝绸印染厂的印染车间遗址,炼钢厂的烟囱、水塔、及炼钢车间遗址,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艰辛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