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芳
“浙北第一镇”的夹浦老街在太湖环湖大堤(浙江段)后续工程建设中开始拆迁了。故里夹浦的父老乡亲对老街更有情结,要求在拆迁中能够保护古迹重建庙宇,委托笔者帮助寻找些历史资料。
三万六千顷太湖,包孕吴越,长兴宜兴交界处山环水绕,溇港众多,其中金沙溪(乌溪)与环沉港在太湖口两河合流处,两港相夹,形成了形如牛舌的“浦”上,相传夹浦地名由此而出。夹浦春秋时属吴国,夫概在这里屯步骑、练水军,故有“吴根越角”之说;战国时归越国,范蠡载西施在此种香采兰。元人吴镇诗云:“夹浦遥看两岸斜,碧波微影弄晴霞。”1746年,地方官表奏乾隆帝,恩准设夹浦镇,时是长兴最繁华的集镇之一,清人沈无咎歌咏:“浪花飞雨打船青,陆续渔舟浦上停。日落鱼虾都上市,双桥灯火晚风腥”。
在笔者的记忆里,老街上横跨乌溪的大乌桥(又名兴隆桥),可谓是长兴县域内最漂亮的三孔石拱桥,可与湖州城的潘公桥媲美。大乌桥东百米处横跨环沉港的小乌桥,堍狮威武雄壮。小时候读书从“双桥”(大乌桥、小乌桥)上过,渔船帆樯高插天,桅楼簇簇见饮烟;商贾满街生意隆,香客虔诚拜相公,满眼皆渔港佛地风光。“双桥”相望,惦念着古镇的前世今生,“兴隆庙石碑”铭记着“牛舌头”的沧海桑田。夹浦老街留成着地域文化的韵和魂。
走访中有耄耋乡老介绍:兴隆庙(王二相公庙)在老庙基地下还保存着一块青石碑,有乒乓球桌大小,上刻有古代修庙时义举者的姓名与募捐银两。笔者如获至宝,前去寻访。清《长兴县志》记载,王二相公庙位于夹浦老街兴隆桥东堍北,由东侧乌港(环沉港)与西侧夹浦港(乌溪)合流入太湖而形成似牛舌一般的地块上,当地百姓称这地块谓“牛舌头”,面积约七至八亩。王二相公庙主殿三间,面朝北向着太湖口子,庙内还建有戏台,面朝主殿,主殿与戏台相隔约30米,可容看庙戏观众千人。
王二相公确有其人,是太湖中搭救溺水者的义士,出生于夹浦父子岭村,姓王,名天英,兄弟三他排行老二,俗称王二相公。王二相公年方十二岁即乘芦席浮太湖中搭救覆船后沉入太湖的卖饼客,明崇祯年间他在斯圻湾搭救太湖落水者而殉命。王二相公后被太湖沿岸百姓敬尊为见义勇为的太湖神,立庙供奉祭祀,并定农历正月十六为王二相公的诞辰之日。
根据调查,王二相公庙的前身叫兴隆庙,嘉庆五年(1800年)重建的兴隆桥上刻有许多居士捐款的字迹,据此推测兴隆庙应该先于兴隆桥。嘉靖年间编纂的《长兴县志》己有夹浦桥的记载,只是桥名不同而已。至于始建兴隆庙的确切时间及当年兴隆庙供奉的是哪路神像,已无现存的史料查考。而兴隆庙何时供奉王二相公神像并将此庙改称王二相公庙也无明确考证,据此兴隆庙改为王二相公庙的时间可以确认在嘉庆五年重建兴隆桥后。同治十二年(1873年)《长兴县志》提及“安化区东北乡第十图四十九庄有叶家村、夹浦镇、王二相公庙”。
1916年,夹浦镇由一批绅士集资利用王二相公庙的空余庙房创办了夹浦初级小学,后历经抗战,前后学校均改名得以保留。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改称为夹浦完全小学,原王二相公庙屋全部划作校舍。至本世纪初夹浦完全小学迁址重建,此地改为夹浦镇成人教育培训中心。
斗转星移,时事变幻。进入新世纪,夹浦镇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夹浦老街“双港”贾泊渔艘的繁华已成过去。年庚轮回,如今拆了老街要建设大堤(环湖公路),老街上的老房子、桥庙青石板诸物件就成了夹浦人寻迹怀旧念兹在兹的精神家园。只要“乡愁”的根脉在,夹浦人的魂就在。正如夹浦乡贤丁玉平所说:“如果我们不把兴隆庙(王二相公庙)重修起来,下一代人就忘了,老庙就没有了。”
当下,如何在“湖堤”建设中爱护古桥,重建古庙,赓续文脉,传承文化,守住“小桥、流水、人家”,就成了富裕起来的夹浦人深思之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