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50年代的几尺花布,到改革开放后的“三转一响”,及时至今日的“有车有房”,彩礼作为一种旧俗沿袭下来,对国人是个颇具共鸣的话题。其实,礼物如是象征性的,也没什么不好,毕竟“礼轻情意重”嘛。但要是异化为“天价彩礼”,甚至明码标价,就成了赤裸裸的商品交易,是一种顽疾陋习。尽管许多人都不堪“人情礼”,从内心深处不认同“天价彩礼”,但具体在行为上,很少人敢率先抵制。这是因为身处人情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不随礼是不给面子,随了礼总想着收回,如此反复,礼金越拱越高。
一种陋俗的形成,当然不仅是面子的问题,还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经济成因,此所谓“社会土壤”也。不久前一张走红的“全国彩礼图”显示,我国西部地区彩礼高于东部和南部地区,贫困山区彩礼高于城郊村,华南地区甚至出现了“零礼金”。正是因为一些大城市相对富裕和开明,不需要把金钱作为婚姻价值的唯一标准,更没必要死守面子。
从长远来看,经济搞上去、文化提上来,才能消除婚俗陋规的“生存土壤”,也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其中,经济进步需要稳扎稳打,文明提升倒有些“巧劲”可使。具体来看,可以靠刚性约束和软性教育,“软硬兼施”推动婚俗改革,促进乡风文明。从“刚性约束”来看,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一方面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办婚丧喜庆类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党员干部带头弘扬时代新风,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软性教育”上讲,要致力于从年轻人入手,把新风尚送到乡下去,从而改变老一代人的观念。
婚俗陋习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视的问题。但需要看到的是,婚俗的“陋”,往往有着极其现实的根源。一些地区适婚年龄人口性别比例失衡、贫困因素等,是不容忽视的根本性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提醒有关部门要在乡村推出更有针对性、更全面的政策措施,在宣传引导、内化教育的同时,更多从老百姓的角度想一想,从扶贫、养老、生育等方面多想办法、加以引导,从而切实解决难题。
(扶青,原载《南方日报》)
(请作者和本版编辑联系,以领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