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长三角江南文化发展示范区

  刘士林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以科学的理论研究和高水平规划为战略突破口,谋划和布局长三角江南文化示范区建设,构建江南文化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对于开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空间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正在走向自觉时代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在整体传承和合力保护开发江南文化资源上形成共识并快速推进,标志着江南文化传承创新在长三角正在走向自觉时代。建议在认真研究和吸取过去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反思过去按照经济发展思路进行文化建设的误区,在新一轮江南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中,先行开展关于江南文化的范畴、范围、类型、内涵、历史价值等研究,为长三角江南文化发展提供“内在生产观念”和“实践操作原理”。在明确了概念内涵、外延边界、评价标准、发展模式等理论认识之后,再着手开展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如此,既可以走出过去“先建设,后规划”或“无规划乱建设”的怪圈,还能够在江南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推进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和协同机制。

  规划研究先行,重视示范区带动引领

  基于长三角的雄厚物质基础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展长三角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非常必要。长三角在经济、资本、产业和人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这些优势造就了长三角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地位,但与此同时,该片区域建设用地不足、工业增长减速、出口风险增大、生态挑战加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和规划长三角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既有助于纠正由于过分强调人口、经济和交通等要素而导致的各种城市群发展后遗症,也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以及中国其他城市群高质量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城市形态上做好差异化的战略区分

  在传承创新的意义上,江南文化在形态上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为代表的都市文化;二是以扬州、常州、无锡、镇江、嘉兴、湖州、芜湖、黄山等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三是以明清江南市镇为代表的城镇文化。这三种形态不仅符合长三角不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也比较完整地构成了一个城市群的文化层级关系。为防止长三角城市群在文化建设上重蹈重复规划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的覆辙,应在科学研究和论证基础上明确各自的江南文化定位,进而带动长三角新型城镇化建设走上生态、产业和文化融合发展之路。

  贴合自然特质,突出文化主题和传统设计

  在江南文化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于三省一市各自的人文地理禀赋和历史人文资源,深入挖掘和发挥江南传统空间和文化特色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努力传承优秀江南传统设计文化,让江南自然和文化特色与当代长三角城镇发展建设协调共生。为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建议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依托相关高校成立“江南文化示范区研究中心”,集聚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长三角共建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的有利条件众多。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共同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是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体系中均拥有良好口碑和无穷魅力的区域文化。共建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不仅有利于解决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文化冲突和矛盾,也有利于在中国和世界建设一个传统文化复兴示范区。共建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契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要求。以品质优雅的江南文化为文化资源,建立高品质的长三角城市文化,不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也有助于切实促进和引导长三角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原载《新华日报》,作者为苏州石湖智库咨询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时事
   第05版:带着专家访专家⑤
   第06版:广告
   第07版:长三角
   第08版:法治
未来,在宁波中心发射卫星
浙江优化分时电价影响几何
上海浦东发力贸易枢纽建设
国内最先进长江隧道 超大直径盾构机下线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举行
构建长三角江南文化发展示范区
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