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领红包”“扫码抽手机”“先别拆,你有一箱方便面待抽取”……眼下,很多包裹上会附带一个二维码,还配有引导扫码的标语。有人以为是商家赠送的红包或礼品,但扫码后却发现弹出的是各类小广告。专家提醒,消费者要慎重扫码,以免产生额外消费。
“扫码领红包”这样的标语对不少消费者很有吸引力,可当扫码进去之后,大多都没有奖品可以领取,而是各种促销广告,诱导消费者办卡或消费;有一些还需要填写姓名、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这也带来了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据了解,快递面单上的广告由菜鸟统一负责,并非商家自己印制。菜鸟方面向媒体表示,这属于正常操作的广告位,投放广告的都是正规商家,已经经过了筛选,消费者可以选择不填信息。
可一些广告上写明“扫码领红包”“扫码抽手机”,实际上却在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这样的做法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扫码领红包”如果诱导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也涉嫌侵犯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因此,不能将“扫码领红包”仅仅当成正常操作的广告位,菜鸟要规范自己的广告投放行为,对投放广告的商家严格审核,更不能让不法商家浑水摸鱼,利用“扫码领红包”活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行业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快递企业、平台的监管力度,对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无良商家的违法违规成本。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天上不会掉馅饼,对“扫码领红包”不随便扫码。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快递业务量为833.6亿件,已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双11”期间,快件数量更是剧增。快递面单上的广告,能够随快件送进千家万户,广告效率明显,自然受到很多商家的青睐,也成了平台变现的一个重要渠道。平台在快递面单上投放广告并无不可,但相关广告要符合规范,不能违法违规,侵犯消费者权益。
(戴先任,原载《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