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区
创新打造“银享未来”老干部工作品牌 扎实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建试点工作
吴兴区紧紧围绕“3+1+N”市、区县联动重点工作项目,创新打造“银享未来”吴兴老干部工作品牌,全力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推行“四个融入”工作体系,凝聚起“同心向党”的强大力量。扎实推进四个融入,将离退休干部党建就近融入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四个优势”作用,累计打造“银领驿站”46个,组建书画、摄影、舞蹈、养生等各类老同志兴趣小组36个,“护绿红旗队”“党建+银领先锋队”等志愿服务团47个,自主开展活动520次,主动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义务巡逻等社区活动3400余人次。
打响“银享吴兴”系列品牌,凝聚起“初心不老”的强大活力。聚焦“银领先锋”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引导老同志利用四个优势服务社会、服务大局、服务发展。串联起“银领之路”“红色之旅”等老干部党建示范带6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服务党员群众6500余人次。大力推进“家门口老年大学”建设,依托市老年大学建成区老年大学1所、乡镇街道教学点7个、社区教学点19个。累计建成“最美老干部工作室”19个,开展活动450次,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
聚焦“数智赋能”改革试点,凝聚起“银享未来”的强大动力。搭乘数字化改革快车,着力推动吴兴老干部“整体智治”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切实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全区老年大学社区教学点累计开展智能手机培训、网上购物、挂号预约等专项课程193次,服务1.4万余人次。本着“立足实际、着眼需求、科学实用、操作便利”的思路,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为依托,链接各方为老服务力量、统筹全域银领服务资源,打造吴兴区“银智享”应用系统,切实将离退休干部党建试点工作与数字化改革进行深度融合,提升老干部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市委老干部局
深化“银领”系列品牌建设 推动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市委老干部局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深化“银领”系列品牌建设。
“银领先锋”品牌不断深化,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开展全市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规范化建设完成率已达75%,建成示范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00个。加快建设以“1+5+N”为主要内容的“银领驿站”党建综合体,累计打造建设72个,服务离退休干部党员2100余人,引导带动普通党员群众近万人。
“银领乐活”品牌更加温暖,服务管理工作精准精细。全面落实离休干部各项政策待遇,给予特困离休干部精准帮扶。打造“四就近”服务离退休干部升级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72名居家离休干部安装“一键帮助”呼叫终端。强化“1+X”结对联系制度,全年走访达千余人次。关注离退休干部价值养老,打造综合性“银领乐活驿站”。
“银领志愿”品牌更具活力,离退休干部作用发挥切实有效。组建各类服务团队37支,开展各类志愿服务320场次。组建“银雁返乡”“银归驻点”团队,出台“银领助共富”15项举措,参与老同志达6500余人次,筹集帮扶关爱资金近500万元。组织五老宣讲团开展“红色报告会”915场次,受教育青少年10.23万人次。
“满意家园”品牌不断优化,老干部文化养老工作提档升级。打造离退休干部思想引领“红色阵地”、老年教育资源“示范阵地”和教学乐为“乐活阵地”。组织实施“精品思政双百工程”,开展思政教育100场次,建成“家门口老年大学”103家。成立湖州市“银领南太湖”老干部文化艺术联合会,开设跨越“数字鸿沟”培训班200余场次。
“四会五心”品牌更赋内涵,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高质量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深入开展“学党史、办实事、争双先”专题实践活动,联系走访企业40余人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76场次。夯实三大品牌建设,坚持完善“3+1+N”市、区县联动推进机制和“互看互比互学”督促机制,着力提升全市老干部工作整体水平。
南浔区
实施“云栖银雁·助力共同富裕”计划 引领老干部作用发挥新变革
南浔区探索实施“云栖银雁·助力共同富裕”计划,引领推动老干部作用发挥,开辟了老干部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推进机制变革,联合搭建助力共同富裕“驾驶舱”。找准金融机构服务老同志与老干部作用发挥的结合点,联合南浔银行出台《南浔区“银领共富e站”服务建设方案》,推出“银领共富币”“银领共富存”“银领共富贷”三大核心业务。全域建设“银领共富e站”,搭建助力共同富裕“双银”工作平台,累计建成浔东村、南浔镇城南社区等示范点8个,服务覆盖全区70%乡镇(街道)。
推进组织变革,聚力打造银领志愿服务“孵化器”。探索构建“e+1”组织架构,在每个“银领共富e站”孵化入驻一个银领志愿服务团队,推行“双站长”工作机制,由1名银领工作者和1名银行工作人员,分别担任专职或兼职站长,辐射带动周边老同志及党员群众,成功孵化“老南浔”银领宣讲团、“银领暖心”八大员等志愿服务团队8个,注册开立“银领共富存折”255张,广泛参与“银领乐享智慧生活”“12·5志愿服务嘉年华”等志愿服务活动,受益群众超2000人次。
推进方法变革,携手搭建跨越数字鸿沟“智慧桥”。贯彻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切实提升银领志愿者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力推进“银领共富e站”嵌入“水晶晶党群之家”小程序“服务集市”板块,开发提供“银领共富”计划核心业务在线操作,联动推广“一卡通”“一网通”等终端产品应用,合力打造场景化、人本化、智能化“银领家园”。鼓励支持银发网红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老“慧”老,授之以“数”。常态聘请老年大学学员担任“乐享智慧生活”银领导师,专题开设培训班12个,举办智能技术应用普及培训87次,线上辅导1.1万余人次。
德清县
健全“银晖红管家” 助力基层社会“智”理
德清县进一步健全完善“银晖红管家”社区治理模式,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老干部党建主动融入城市基层党建。
“智”建队伍,助力引领。实行退休干部社区报到制度,以社区为单位成立“银晖红管家”驿支部,借助“数字乡村一张图”采取“红黄蓝”三色管理法实行分类管理;建立“银晖红管家”智库,设立共性岗位和专业岗位等,实施人员、特长、岗位的“三因素矩阵智慧管理法”,实现数字化人岗适配。
“智”学强基,助力赋能。开展“三项智学”活动,利用家门口老年大学“讲学”,通过开设指尖微学堂“云学”,借助银青党建联盟导师“带学”,助力“银晖红管家”在数字化、智能化学习中更好地汲取知识,成为数字赋能的排头兵。
“智”治村社,助力基层。实施“五员智治管理”,“银晖红管家”参与到村社源解工作与“数字乡村一张图”融合的基层治理工作中去,通过对村情民生、生态环境、人群管控的“全天候监测、多维度记录”,争做新时代“观察员”“信息员”“调解员”“宣讲员”“文艺员”,力所能及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智”享生活,助力服务。打造“银晖乐活”综合体,搭建“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银晖红管家”采取“三四五”工作法,实现“一对一、面对面、屏对屏”,为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一站式志愿服务。
“智”换积分,助力参与。建立“银晖益币银行”激励机制,借助志愿汇等APP把老同志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转换成积分,可兑换相应生活必需品或服务,提升老同志助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
长兴县
以“三心”提“三力” 全力打造银领党建新高地
长兴县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红色根脉强基工程”为统领,积极推进离退休干部党建融入全县大党建格局,全力打造银领党建新高地。
紧跟核心,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提升“感召力”。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之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通过集中研学、线上自学、上门送学等多种形式,确保老同志学深悟透。认真开展“共忆党史、共话初心”座谈会、“听老党员讲党课”等系列特色活动,引导老同志当好红色资源守护者、红色故事讲解员、红色根脉传承人。
紧抓重心,筑牢组织堡垒,不断提升“战斗力”。扎实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党内基本制度,创新长兴县党员云管理智慧平台离退休干部党员管理模块,做到“先锋指数”“党性体检”量化考评,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数字化水平。积极探索党建特色化工作,深化完善“双联系双报到”机制,依托长兴农商银行阵地打造“银领乐活e站”。成立“银领党建联盟”,鼓励各领域党组织打造联盟“银领聚合体”,推进“党务工作联谋、党建活动联办、优势资源联享”。
紧扣中心,组团精准服务,不断提升“凝聚力”。聚焦县委中心工作、群众所需所盼,鼓励引导离退休党员积极参与“三服务三助力”活动。综合村社需要、群众需求,科学设置“菜单式”服务清单,村社根据群众需求“下单”,老同志立足自身实际“接单”,实现双向良性互动。针对性组建银领宣讲团等老干部志愿团队,以“组团式”服务吸引更多群体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离退休干部党员“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的做法被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等省级以上新闻宣传平台报道。
安吉县
做实“三招组合拳” 推动老干部更好参与治理、乐享生活
今年以来,安吉县以数字化改革加速推进为契机,持续深化“导师帮带制”,加强“两个阵地”建设,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贡献“银色”力量。
以“一网式”推动“银师”助力共同富裕。打破老干部作用发挥临时、零散现象,建立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企业指导、理论宣讲等银色人才库,编织全县“银师助富”一张网,推动以“乡镇点单”、组织调配形式实现老同志跨区域、跨单位发挥作用,实现银色人才规范化、集聚化、集成式管理。纵深推进“导师帮带制”,打造“导师帮带实训基地”“师说学堂”等实体化阵地,全力赋予导师帮带制时代新内涵。
以“四式法”办好老年大学流动课堂。根据城市社区生活节奏较快、需求多变等实际,探索以“菜单式”“定单式”“招标式”“考核式”四式法,推行上课形式可灵活多变、课程内容可自由组合、课程数量可随时增减、教学场地可按需变化的老年大学“流动课堂”,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打造家门口老年大学2.0版。
以“数字化”助老幸福跨越数字鸿沟。在老年大学启用人脸识别、一键报警、电子班牌等智慧化系统,推行全省首个县级老年大学网上报名机制,在老年大学搭建“银潮流”抖音直播间,开设“直播+短视频”、智能手机培训班,培养手机“达人”志愿者,通过以老助老方式,实现网上报名、缴费、开票、转班、休学等操作“一次都不用跑”,帮助老年人幸福跨越数字鸿沟、乐享数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