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记者 张璐 忻媛 摄/项飞 制图/张佳悦 本版资料图片由市卫生健康委提供
昨天下午1时30分,来自全市各区县急救中心的10名驾驶员和5名医生组成的湖州驰援绍兴院前急救队伍胜利归来。至此,我市驰援绍兴的4支医疗队,共62人全部平安回家。
寒冬出征,新年凯旋。这群最美的逆行者,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用他们的专业展现了“白衣执甲、迎难而上”。记者陆续采访了这群逆行者,听他们讲述援绍的点点滴滴。这些故事有关于温暖,有关于感动,更有关于责任……
院前急救:他们有需要,我们一定到!
昨天凯旋的15位英雄中,有一位是拄着拐杖走下车的,他是援绍急救队队员、长兴急救分中心驾驶员朱爱平。他在2021年12月21日凌晨,前往封控区接羊水已破的孕妇时,不慎踩空,导致脚踝韧带撕裂。本该休养3至6个月的朱爱平,最终选择坚守到最后一天。他说,左腿伤了,右腿还能动,还能看,还能听,总能帮上忙。于是,他成了大家援绍生活的记录员、摄影师、后勤保障员。
“当时我们穿着防护服,戴着面屏,稍微动一动这个眼罩里面就都是雾气了。再加上楼道比较狭窄,灯光又暗,一不小心在4楼转到3楼的拐角那踩空了。”朱爱平说,援绍急救和平时最大的不同,就是每一次出任务都要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救援时的困难,但又是必不可少的自我保护。
朱爱平说,那天完成任务回到房间脱下鞋子的瞬间,一股钻心的痛阵阵袭来,整个脚踝肿得像个鹅蛋。可在当时,他全程推着孕妇在急诊和发热门诊之间来回跑的时候,完全顾不得这些。
“这些天收获最多的就是一声声感谢。”南浔急救分中心医生王永乐告诉记者,有一次接到任务是到封控区接一位97岁的老人。老人长期卧床,需要更换导尿管。但是家比较偏僻,救护车也开不进去。王永乐和同事孙强只能推着平车步行进去。老人只有一个70多岁的儿子在身边,他们小心翼翼将老人抬上车,并且一直陪到老人更换完导尿管为止。
“谢谢你们的付出,向你们致敬!”这是急救医生组组长闵建明在绍兴工作的第一天晚上10时多收到的感谢短信。发短信的是一位老人的子女,那天老人一个人摔伤在家,是闵建明和同事们从三楼将老人抬了下来,并及时送医救治。
“侬好!无名英雄!”“我不知道您是谁,但我知道您是为了谁,所以称呼您无名英雄!”这是来自安吉急救分中心急救医生刘凯凯在转送一名需要插胃管的老人就医后,接到老人的女儿发来的消息。83岁的老人两天没有进食,在外地的女儿十分挂念。不料等老人到急诊刷身份证后,发现竟是黄码,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插胃管需要提供核酸阴性报告。因家属对核酸查询不是很清楚,情绪有些急躁。刘凯凯一边安抚家属情绪,一边现场帮助查询核酸检测结果,直到老人顺利地插好胃管后,又将老人平安送回家中。
“对于我们急救人员来说,每一个电话,每一次出车,都意味着‘他们有需要,我们一定到!’”闵建明告诉记者,此次全省还有嘉兴和衢州支援上虞,但湖州队伍是到达最早、离开最晚的一支院前急救队伍,2021年12月14日下午3时,全市各区县急救中心在半小时内就完成了这支包括10名驾驶员和5名医生的急救队伍的组建。在上虞期间,他们主要承担院前急救、向上级医院转诊患者、患者送回、医疗保障等任务,23个日夜中,共出车324趟次,运送了311人,5辆车5个班24小时连轴转,平均每趟出车需要3个小时左右(转运1.5小时+消杀至少1.5小时)。最忙的一天,光接到电话就多达2008个。就在前几天,他们还参与了在外隔离人员回上虞的保障工作。
核酸检测:快一点,再快一点!
2021年12月11日晚上,市卫健委按照全省统一部署,1个小时内完成了核酸检测机动队的组建。第二天上午8时不到,来自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26名医技人员集结出征。
“那些天,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信念‘快一点,再快一点!’”核酸检测机动队队长、来自市中心医院检验科的邹伟华再次聊起援绍的日子,依然热情澎湃。在绍兴的13天里,他们参与完成了9.2万管核酸样本的检测,按照1比10混检,这相当于是90万人份的数据。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来自市妇保院的队员杨帆出发前几天刚摔了跤,膝关节疼痛,只能平移,上下楼梯都很吃力。可她宁可吃止痛片,也要坚持完成工作。
来自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的队员胡瑾瑾是第一次参加支援任务,轮到的第一个班就是在晚上10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为了能快速适应,晚上7时30分,他们就提前出发前往支援的临江院区熟悉场地和流程。她的工作岗位在二区,主要负责样本加样和上机提取,不停地开盖、加样、盖盖,虽然是枯燥地重复又重复,但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要保证加样正确无误。
“这是我是第一次加96孔的模板,幸亏大家教了我小窍门。在核酸样本开盖的时候,如果操作不当,就容易产生气溶胶,如果有病毒存在,就会扩散开来,存在很高的风险性。”胡瑾瑾说,疫情期间确实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但是大家特别团结,每天工作完都会及时总结,争取问题不隔夜,为的就是让市民早一点拿到核酸检测报告,早一点安心。
“在疫情最严重的几天,检测基地每天收到近4万管的标本,我在接收标本岗位,最多一班接收标本达3.5万管,所有队友都忙得虚脱,但是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我们是一支完美的队伍!”来自安吉县中医医院的队员傅仙平回来前在微信群里发了这么一段话。他说,疫情期间的每一次急召,每一次支援,都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一家人 一条心”的温暖力量。
他们在实验室里“加速度”的时候,休息驻地里年过花甲的志愿者们为了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全天候值班,24小时备好热餐。
“虞”你同行,“越”过寒冬——这是绍兴市鲁迅小学人民路校区的孩子们给援绍核酸检测机动队的“大白们”送爱心物资时写在箱子上的话。
诚然,疫情犹如那寒冬,让我们感叹于它的冷酷,却也见证了一种叫做“在一起”的温暖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有了战胜一切的勇气。
流调队员:昼夜无休,只为快病毒一步!
在疫情防控中,流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丁点的信息疏漏,都可能导致疫情扩散与蔓延。2021年12月9日和11日,湖州流调队员分两批抵达上虞,支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和消杀工作。10多天的应急支援工作,10多天的全力以赴,他们用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我们就像是疫情中的‘侦探’,‘破案’的过程就是流行病学调查,只有摸清每个病例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发病和就诊情况等,才能为判定病例的感染来源和密切接触者提供依据,因此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在抢时间、拼速度。”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长刘光涛,担任了我市援绍流调队队长。他说,刚到上虞的那几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量特别巨大,队员们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无论深夜还是凌晨,只要收到流调通知,队员们就火速进入战斗状态,与疫情赛跑。
为了查明感染来源和密切接触者,从早到晚,流调队员们几乎电话不离手,反复询问,将病例的行动轨迹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个通话短则几十分钟,长则要个把小时。”来自吴兴区疾控中心的陈婧彦队员说,因为每天要不断地询问,不断地说话,一天几十个电话打下来,好多队员的嗓子都疼了,嗓音都是沙哑的。
与流行病学调查相比,负责消杀工作的队员也不轻松。“有一次,我在一个商场消毒,背着25公斤左右的喷雾器,连续喷了3个多小时,浑身是汗,第二天腰都直不起来了。从小到大,都没吃过这样的苦!”安吉县疾控中心“95后”小伙江云笑着说。
“每天穿五六个小时的防护服,汗流浃背,满脸压痕,但大家从不退缩,也没有一句抱怨。”来自市疾控中心的张超队员说,他们听到的来自群众最多的话语就是“你们辛苦了!感谢!”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感谢,但是让他们心里暖和了很久,也让他们觉得不眠不休、连轴加班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次驰援上虞,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是每位队员都充满干劲,不论是“90后”的疾控新兵,还是“60后”的疾控老队员。因为队员们坚信,多一份努力,就能快一秒,就能尽早阻止疫情扩散蔓延。
卫生监督:蓝盾行动,筑一道“防护墙”!
2021年12月19日凌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继统筹调度全省医疗专家组后,连夜火速集结了来自我省8市共49名一线卫生监督员,组成省卫生监督应急分队赴绍兴上虞支持抗疫,我市5名“卫监战士”就在其中,星夜逆行赶去执行驰援上虞的任务。
“当时真是马不停蹄。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对我们来说,也是时刻‘准备’着!”此次湖州卫监应急小分队的临时领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支队医疗卫生科副科长杨燮松回想起当晚,仍心潮澎湃。来不及多收拾,来不及一一告别,从上月18日晚上11时30分接到集结电话,到19日上午抵达上虞,“卫监战士”们用速度展示出“蓝盾执甲、共同战疫”的决心。
“我们主要负责上虞区5个集中隔离场所的驻点和督查工作,对驻点中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销号、闭环管理,确保隔离点规范落实场所设置、隔离人员管理、工作人员防护、场所消毒、垃圾处置等相关措施,避免隔离点出现交叉感染,遏制疫情再次扩散蔓延。”杨燮松说。在驻点的13天里,他们多批次管控隔离人员约800人,5个隔离点共转出阳性病例27例。
在社区全部管控的情况下,当时,密接、次密接和高风险的人员都集中在隔离点。那里,是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打赢防控战的重中之重。虽然不是每天直面隔离人员,但卫监队员们却要想尽一切办法,切断隔离点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防止隔离点内发生传染性事件。“不光是隔离人员,还有隔离点所有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安全都要由我们守护。”杨燮松说。
“我们要一一找出不足和漏洞,然后将其补足堵上。我们把这个监督做得越细,他们就越能多一分安全保障。”作为小分队里唯一的女性,来自德清县卫生监督所的卫监队员沈笑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由她提出的“驻点联络员”的设置,让各个组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细化,也更加顺畅。
“当时是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开启了这次驻点支援,但随着隔离点问题一一解决,感觉到了此行的意义,那是数十名甚至数百名隔离人员准时回家的希望。”南浔区卫生计生行政执法大队的卫监队员张钰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