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炜丽
“发现一例初筛阳性!”昨天上午8时47分,吴兴区疾控中心接到了区人民医院的电话,打破了这个如常清晨的宁静,也拉开了吴兴区祥和花园小区疫情处置实战测试的序幕。
实战测试中,从报告、激活、决策、控制到筛查,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从今天情况来看,湖州作战呈现出了反应快、部门联、流程畅的特点。”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得益于湖州认真快速落实省疫情防控“六大机制”要求,并把该“教学大纲”的战略思想融入到具体作战体系中,细化形成湖州首创的防疫实战手册1.0版,并严格对照标准落实。
解剖麻雀,用以借鉴。一旦发生初筛阳性人员,各部门如何协同配合?市民该怎么办?记者梳理了一份疫情处置指南。
遇到疫情,请你做到“三步走”
对于市民来说,遇到初筛阳性人员在身边的情况,具体该怎么办?
针对不同人群,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给出“三步走”指引:
封控区的群众,一要不恐慌,二要足不出户,三要耐心等待上门核酸采样。
管控区的群众,一要不恐慌。二要人不出区,三要配合核酸采样。
防范区的群众,一要引起重视,二要做到不聚集,三要配合核酸采样。
“在封控、管控之前已经离开了封控区和管控区的老百姓,很容易成为管控疏漏。”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说,对于这类人员,一定要做到:一要原地不动,二要主动报告单位或社区,三要积极配合流调。
“疫情防控这场战役,是作战员和老百姓的一场联动大会战,老百姓的支持和参与是打好这场战役的关键。”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请广大市民一如既往地配合、支持和参与各项管控措施,形成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坚决筑牢疫情防控的“护城河”。
遇到疫情,快报快调快溯放首位
一旦发生疫情,就是与病毒、与时间在赛跑,有关单位如何进行报告、流调和溯源?
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在对就诊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人群监测中发现单管或混管阳性样本时,1 分钟内报告区县疾控中心,区县疾控中心接报后 1 分钟内报告区县卫生健康局和市疾控中心,区县卫生健康局 1 分钟内报告区县指挥部和市卫生健康委,区县指挥部和市卫生健康委 1 分钟内报告市指挥部。
市、区县疾控机构第一时间将初筛阳性人员基本信息推送至同级公安部门,公安部门 1 分钟内启动线上流调排查工作。区县疾控机构第一时间开展核心流调和复核采样。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按照“快流调”的要求,接到初筛阳性报告后 20 分钟内确定首席流调员,组建“一病例一专班”,全流程负责病例的流调工作及密接、次密接、一般风险人员的管控工作。应用技术手段调查病例活动轨迹。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视频监控、通信信号、电子支付等大数据信息,形成“一图一表一报告一方案”,并锁定密接人员。对所有感染者快速开展核酸检测和基因测序,24 小时内完成符合快速检测要求的样本基因片段检测,5 天内完成全基因测序。组织专家综合研判病毒来源和传播途径。
遇到疫情,风险判定管控很关键
对于身边的疫情,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集约的资源,确定管控人群范围?
原则上,阳性病例前 4 天内单次活动超过 30 分钟的重点场所、密接对象聚集数量超过5人的重点密闭区域和高度密接对象前4 天内的居住点、工作点等作为重点管控区域。
封控区一般以小区为最小单元,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最小单元缩小至楼栋进行封控,自然村参照小区执行。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硬隔离封控措施。
管控区一般以社区为最小单元,如仅封控单个楼栋的,可考虑将最小单元缩小至小区进行管控。行政村参照社区执行。实行“只进不出、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管控措施,仅开放生活保障场所,守好“小门”,严禁人员聚集。
防范区一般为区县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的管控措施,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大数据排查情况,24 小时内快速精准追踪,完成密接、次密接、潜在密接、可能暴露的重点人群判定。按照“快隔离”的要求,密接、次密接健康码赋红码,尽快落实集中隔离管控。
遇到疫情,做好核酸筛查是基础
核酸筛查为发现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链条、防止疫情扩散发挥了重要作用。前期,我市核酸实战演练实现了区县覆盖,积累了不少经验,万一发生疫情,如何实现更加快速处置?
按照“快检测”的要求,属地防控办发布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通告后,各乡镇(街道)牵头,以村(社区)为单位,实施网格化、“洗楼”式宣传发动,确保应知尽知。各采样点的搭建和物资、人员 4 小时内准备到位。
按照“快进快出、分区采样、有序组织”的要求,原则上 2 小时内完成封控区、6 小时内完成管控区、24 小时完成全员的核酸采样。由乡镇(街道)牵头组织公安部门、单位、社区、志愿者等人员加强采样现场秩序维持,避免人群聚集造成交叉感染。迅速启动样本转运、核酸检测机制,做到快采、快送、快检、快报,确保“应检尽检,不漏一人”。
遇到疫情,做好生活保障很重要
一旦发生疫情,公众的生活保障如何满足?
时刻关注物资需求,及时做好防疫调拨及采购补库,组织本地生产企业应急生产,保障防疫物资供给。同时,落实物资供应渠道,分级分类、有序有效集中开展生活物资配送、供应工作,满足封控区内居民粮油、肉、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需求。
围绕看病就医问题,为封控区内居民分类精准提供医疗救治、外出就诊、药品配送、健康监测、心理危机干预等医疗服务。
在特殊时刻,特殊群体尤其需要被关爱。对封控区内困难家庭、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低收入家庭、社会散居孤儿、困境儿童、分散供养的特困对象,缺乏关怀照料的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临时救助、物资帮扶、代办服务等关爱服务。
为确保疫情防控下的生活秩序,对封控区内供水、供气、供电等提供保障。同时,建立完善应急信息互通共享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支持开展重大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辅助精密智控,避免疫情防控期间瞬时访问流量剧增导致的系统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