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黎
本报讯 “多一份保障多一份安心。这份专项风险保障为我们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保障,减轻了负担。”日前,湖州一家纺织公司获得了“红色动力保”,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为企业开展风险排查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双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的金融保险服务,我市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红色动力保”创新保险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保险机构对“双强”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实行保险业务“降费率、提保额、增服务”的全方位支持,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这是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湖州地方经济金融的迅速发展,保险业迎来转型发展机遇期。目前,我市共有保险市场主体41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1家、人身险公司20家;下辖县区支公司71家,乡(镇)经营网点128个,已形成服务功能完善,人员、网点遍布城乡,中资和中外合资兼有的保险市场体系。2021年,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31.62亿元,同比增速为3.7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
创新推出复工复产专项保险产品33个,提供一企一策保险服务254项,为8648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费提供新冠肺炎公益保险;配合市政府绿色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绿贷险”政策的推出,推进政保合作,服务小微和三农;推出“浙里医保·南太湖健康保”,去年累计为超过4.43万人提供健康理赔1.56亿元,参保人数达174.89万人,占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的61.58%……保险保障持续提升,仅2021年,为经济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2.67万亿元,处理各类赔案48.77万件,赔付支出合计47.01亿元。
“随着湖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险业要找准定位,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找准‘湖州味’。”市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不断完善行业自律体系、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支持湖州实体经济发展上贡献保险的行业力量。
围绕“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的奋斗目标,保险业将从制度建设、产品创新、人才培育、行业协同中补短板、扬长处,推动绿色农险、绿色建筑险、环境责任险、碳保险等在创新的基础上有增量、有拓面,真正做到产品可复制、可推广。
与此同时,发挥保险民生保障作用,做好“浙里医保·南太湖健康保”的优化升级,推动专属养老保险落地增量,推进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残疾人保险等政保合作业务,推动市域治理提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