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湖州,绿色出行理念已深入人心,道路上新能源汽车的身影越来越多。我市第四批“共富班车”于近日发车,其中电桩下乡班车就把目光聚焦于乡镇充电。共富路上,我市开启这辆班车将为群众提供哪些出行服务?将实现怎样的出行蓝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电桩下乡班车长、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黄卫军。
记者:您能聊一聊这辆班车开出的目的和意义吗?
黄卫军:汽车电动化是国家大力支持的绿色交通变革方向,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近年来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但同时,城郊和乡镇的公用充电桩数量还很少,近90%的充电桩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另外,现有充电站的位置也不好找,很多都没有联网,服务标准也不统一,这些都是造成乡镇地区充电难的痛点、堵点,必须要系统性地尽快加以解决。
湖州交通集团作为市属国有企业,拥有全市最大的纯电动公交车充电站设施和服务网络,我们的能源公司已经组建了专业的新能源管理团队,这些都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实现“电桩下乡”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我们十分愿意发扬国企担当,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团队优势,在老百姓绿色出行领域做一些有意义、有温度、有感知的事情。我们计划到2025年,实现乡镇公用充电桩的100%覆盖,打造统一的充电监管服务平台,使湖州的充电桩建设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
记者:开好电桩下乡班车,将会在哪些方面入手,让新能源充电更便捷?
黄卫军:一方面“四个统一”做好谋篇布局。根据“统一布点、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监管”四个原则,通过开放公交充电站和建设社会充电站相结合统一布点,完善硬件设施布局。在中心城区外,建设统一标准智能化充电站。加快开发服务监管系统,满足主管部门统一监管的要求。打造统一的充电平台,服务市民充电需求,最终实现在湖充电一键搞定。
另一方面,“多跨协同”推动共同发力。在政企协同上,电桩下乡班车目前已和市新能源推广办等政府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协同机制;在央地合作上,我们积极推进和国家电网合作,与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组建合资公司,一同发力新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在共富融合上,主动加强“共富班车”间的横向沟通,全面推动与快递活村、村游富农、乡村畅行等“共富班车”的深度融合。
另外,“三个一批”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正按照“三个一批”建设实现“共富班车”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一是“改扩建一批”,通过低成本改造一批乡镇公交充电站,向社会公众开放,提升充电网络便利度。二是“市场化收购一批”,目前,我们在新能源充电领域已经收购了1家民营企业,还有3家企业在谈。三是“超前建设一批”,对充电需求快速发展的站点适度超前建设,改善当地充电环境和交通条件。
记者:作为我市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的系统工程,电桩下乡班车将绘就怎样一幅蓝图?
黄卫军:我们打算三路并进加速项目布局建设。
我们计划在吴兴、南浔两个区加密布点。结合乡镇开发、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开放和建设100座快充和慢充相结合、专用和共用相结合的智能化充电站,实现平均充电半径小于3公里。其中,打造若干个集光伏发电、储能、5G基站、北斗基站、环境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绿色示范充电站”。
我们将逐步实现长兴、德清、安吉的三县统筹整合。首先,结合城市的公交运行网络,逐步向三县域延伸主干线,开放公交充电站、建设社会充电站30座左右;其次,按照统一标准改造升级一批老旧充电站;最后,计划将其它充电站统一接入“湖州充电App”和“公共服务与监管平台”,实现全市充电资源大整合。
我们将全面提高充电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加快开发“公共服务与监管平台”,力争接入率达到95%以上。积极整合市面上各类的运营商App,开发统一的“湖州充电App”,并将接口与浙里办、支付宝和微信等打通,最终实现一键搞定在湖州充电。
(记者 董梁)
在全市乡镇开放公交充电站和建设社会充电站,计划到2025年开放和建设总计100座以上,实现乡镇公用充电桩的100%覆盖
打造统一监管服务平台,2025年充电桩接入率将达到95%
到2025年,实现市域平均充电半径小于3公里,能够服务12万电动车车主、50万群众的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