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发生以来,作为江浙沪包邮区之一的湖州,在第一时间响应,各级医护人员“疫”起守“沪”,不畏艰难,逆行而上。
3月28日,我市组建了第一支援沪核酸采样突击队,3月29日7时集结完毕驰援上海。4月4日,仅1天全市就抽调了多达500名医护人员增援上海普筛采样。
4月3日,我市援沪方舱医疗队紧急集合出征,医疗队不仅配备了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同时还有消化科、中医科、精神科等医护团队,按需分组,轮班进舱……
面对每一次集结,他们迅速回应;应对每一次逆行,他们全力以赴;只因他们深知,疫情就是命令,战疫就是责任。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天使医护,我们的守“沪”路上,才能同“州”共济,不惧风雨!
值此“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们一起致敬这群以护理人员为主的白衣天团!
大爱逆行!
“沪,是黄浦江边的家。沪,是双手抚慰的家。我也有一个家,没有太大的房子,过着平凡的日子。家,是我依偎的港湾;家,也是我幸福的摇篮。但是穿上这身白衣,我知道,我的家不再是‘小家’,而是‘大家’…… ”这是援沪方舱医疗队队员、湖州市中心医院沈苗红日记里的一段话,那一天正好是她女儿五周岁的生日。
和所有母亲一样,这一天我们一定想尽办法陪在孩子的身边,为她点上蜡烛,给她切好蛋糕,对她说一声“宝贝!生日快乐!”
可是沈苗红只能在手机视频里看着孩子快乐的样子,听她说着,要把好吃的生日蛋糕留一块冻进冰箱,等着妈妈从上海回来再吃……
她说,作为父母,他们对孩子有愧,但是作为医者,他们无愧于心。
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他们不过是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他们闻令而动,留下年幼的孩子,告别需要照顾的父母,义无反顾踏上了援沪的征程,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冲锋在前的白衣战士,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还是我去吧,我没啥牵挂,也有经验了。”这是援沪方舱医疗队队员、长兴县妇保院的刘光琴主动请缨时的理由,真实而质朴。
51岁的她是长兴援沪团队里年龄最大的工作人员。作为手术室资深护士,她在“非典”时期曾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这次织里、南浔疫情发生后,她也都第一时间报名参与到核酸采样工作中。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到了上海后,因为班次不固定,一天进舱4小时,来回路上又要3小时,作息和饮食的不规律,让她的胆囊炎发作了。
而像她一样克服自身疾病,依然逆行守沪的人远远不止一个。
只因这一身白衣,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以血肉之躯许下了“召必回 战必胜”的坚定誓言,尽显白衣战士的担当。
截至目前,湖州派出78名队员,前期负责浦东临港方舱544张床位的救治任务;5月7日起接管江苏队部分舱区,援沪至今累计总收治2236人,总出院2000人。
忘我守护!
“4月的上海总体气温比较高,穿着防护服更加闷热,直流汗。汗水流进眼睛里,眼睛辣辣的,又不能擦,只能用力闭眼把汗水挤出来。”被任命为浙江省重症援沪医疗队的重症护理及院感组小组长、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汤佩英在接受采访时说,重症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复杂,作为护理人员,他们不仅要做好严密的病情观察,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更要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护理。脸上的汗水多了,皮肤也变得娇嫩,再加上长时间戴口罩导致勒痕,有些年轻队员的脸上甚至都破了皮,汗水流过时伴随着阵阵刺痛感……
援沪方舱医疗队队员、安吉县人民医院的刘贤在日记里写道:摘下口罩,脸上的勒痕一道一道,很多战友的鼻子耳朵都被磨破出了血。可是当我们终于等到方舱里那个年仅17个月的最小新冠患者顺利解除隔离,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这个抱着奶瓶的“小可爱”变得微不足道。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面对病毒,他们是战士;面对患者,他们是天使。
援沪方舱医疗队队员、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王月佳他们利用纸板箱等材料给需要上网课的小朋友制作简易的桌椅;为了缓解方舱内病患的身心压力,促进疾病的恢复,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工作间隙想出各种简单好玩、老少皆宜的小游戏,如套圈、投壶等。
她们说,希望这些孩子除了记得曾与病毒战斗过,曾与生活的苦难抗争过,还能笑着回想起这段日子里拥有过的快乐,永远看到困难中不灭的希望!
不管是在上海各地采样,或者是重症、血透分队,还是在方舱支援,包裹严实的防护服下每一个人都是汗流浃背,但为了他们不被感染,所有人近8个小时都不能摘除口罩喝水、吃东西。有些队员嘴唇干裂了,嗓子干哑了,胃病又犯了……却没有一个人抱怨。
因为此时此刻,在他们的心里、眼里,只有为疫情拼尽全力。
自3月29日以来,湖州累计派出赴上海采样585人。往返湖州、上海30次,累计采样1166450人次。
双向奔赴!
“哪怕工作再累,哪怕再多的汗水,哪怕,没有哪怕。因为每次走出酒店,看到酒店门口你们用心描绘的加油祝福漫画,我们都会充满力量……我们彼此磨合出了默契,成为相互的依靠。防护服里的汗水不再黏腻,消毒水的味道不再刺鼻,我们共同在临港战‘疫’……”这是援沪方舱医疗队队员、德清中医院的鲁美丽写下的一封“家书”,而这封家书的对象可能是医疗队后勤保障的兄弟,可能是上海酒店的工作人员,可能是车队的驾驶员,也可能是服务方舱的志愿者……无论如何,他们一定是那些在默默帮助着“大白”的家人们。
鲁美丽说,4月3日,他们与浙二、浙四在上海会师,组建浙江医疗队三队。当时大家带着对上海疫情的担心,带着对陌生环境的顾虑,带着物资是否短缺的疑虑,带着对方舱工作环境的不安……但是短短几天后,这些“家人们”的存在让一切不安心烟消云散。
援沪核酸采样突击队队员、湖州市中医院的周荻在采样时,则遇到了一对特殊的老夫妻,他们年轻时也都是医务人员。因为老奶奶身体不舒服,所以他们下来比较晚,老奶奶还一直因为这个道歉,觉得耽误了“大白”们吃饭。
老先生则说:“如果我们再年轻点,我们也可以帮上忙上前线。我是外科,她是内科,我们特别能理解你们的辛苦。孩子啊,真是麻烦你们了!”
一句“孩子啊!”让周荻和同事们一下子红了眼眶,觉得鼻子特别酸。
她说,脱下这一身白衣,大家都是普通人。那些温暖的话,让他们一次次找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让他们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援沪期间,我市2000余人次医护人员实现了零感染。从核酸采样到与社区居委医护的对接,整套操作熟练标准,不仅给上海市民带去了美好的感受,也将湖州医护的专业风采充分展现。
正如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永平南路第一居民委员会写给核酸采样队的一封感谢信里所写:在以你们为代表的湖州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在大家的全力守“沪”下,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击退疫情,迎来迟到的春暖花开!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汝心灼灼,护佑国家。期待疫尽春归,我们一起相约黄浦江畔看日升日落。
文/张璐 (图片由市卫生健康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