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决难题 拓展资源 文化留人

人大代表甘当绿叶助力“新农人”创业

  通讯员  赵佳莉  记者  姚思思

  本报讯  今年农户有遇到什么实际困难吗?如何为技术支持、销售渠道、用人招工等常见难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如何吸引、留住一批批振兴乡村的“新农人”?自德清县人大启动代表“亮身份”工作以来,身为县人大代表的潘晓利每天除了上班,中午、晚上、周末等业余时间都扑在了助农服务上。

  潘晓利是雷甸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为了更好地为“新农人”纾困解难,她在雷甸成校设立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共富课堂联络点,学校还办起了“新农人”学堂,提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关键还要领着农民赚”的培训目标,学员修满学分后,就可获得省里认证的创业及高素质农民培训资格证书。

  学堂第一课,是润养“新农人”的乡土情、农民味。结合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各类传统佳节,潘晓利带领成校教师们与“新农人”来到每一座文化礼堂,开展“非遗赶集”。 每一次“赶集”,周边村民都会前来捧场,他们品尝着传统美食,与“新农人”聊起家常。一来二去,“新农人”熟知了地方的风俗人情和农业结构,村民们也知晓了有那么一群青年在雷甸镇创业。

  “这是成校给我们上的思想政治课。”学员蒋大丽说,在“非遗赶集”中,她了解了端午水上民俗集会、中秋敬老孝亲节等当地习俗,还拜老农民孙伟强等12位非遗传承人为师,学习造手工木船、做虎头鞋等手艺。

  “到乡村创业的年轻人如果对乡村没有感情,多数会半途而废。但我们开展了‘非遗赶集’课程后,学员对‘三农’有了真感情,3年来留乡创业的成功率达到95%以上。”潘晓利坚定地说,“‘新农人’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创业,从书本知识到实际操作,会遇到很多问题。成校可以作为纽带,为他们寻找所需的资源。”

  潘晓利始终保持沸腾状态奔跑在建设共富课堂、助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将群策群力的好点子直接运用到工作实际,交出了代表“亮身份”工作的高分答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图说
   第07版:区县
   第08版:长三角
钟管1.2万余乡村老人享居家养老服务
“一支队伍管执法”全域铺开
“户外议事亭”解群众烦心事
传承家风家训 弘扬廉洁文化
党群联动温暖“残疾人之家”
趣味游乐会
“红色力量”关爱特殊儿童
人大代表甘当绿叶助力“新农人”创业
小番茄喜获丰收
一次暖心的体检“售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