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好不好,民营企业的体验感是最根本的标准。7月12日,一场法润营商·法企恳谈会在市法院拉开帷幕,20名企业家受邀走进法院,围绕企业发展遇到的急难愁盼,与法院业务专家一起面对面交流、心连心沟通,掀起争做“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排头兵新高潮。
买卖合同纠纷执行合同指标居全省第一,湖州获评“执行合同”标杆城市,“收回债务时间”指数仅为0.5年,居全省第一……一份份高分答卷的背后,是全市法院在制度、服务、创新上下功夫、出实招,以服务大局的更高站位、立足审判的更实举措、数字赋能的更宽视野,助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助推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所做的努力。
■ 服务大局 推“组合拳”固本培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司法是良好营商环境的关键支撑。今年以来,全市两级法院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最美新时代法院”实干担当的大舞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大赛场,聚焦企业所需所盼,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出台《关于开展“八项行动”助力经济稳进提质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法治护航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湖州是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试点市,人民法院应在服务保障好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更大作为。我们对标‘三聚三保三落实’工作要求,围绕法助金融、项目扶持、就业增收、城乡融合、稳定民生、破产重整、惠企执行、数智预警八个关键词,推动开展了‘八项行动’,从项目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企业转型等方面,全力助企纾困稳进提质。同时还开通了12368法润营商服务专线,确定了6名专员,实现‘法润营商零距离’。”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杜前介绍,“八项行动”针对当前各领域“困难情况”对症下药,获得企业和企业家的好评。
近年来,市法院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发力,先后出台《关于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专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聚力三服务、勇当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关于应对疫情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十条意见》,以“组合拳”服务发展、助企纾困,打造涉企服务新引擎,构筑转型升级“防护网”,积极营造遵纪守法、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营商环境。
今年4月,在全市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专项行动过程中,市法院联合市工商联,成立全省首家营商环境司法服务保障中心,并在各区县建立分中心,在全省首次实现市、区县全覆盖,发挥“府院联动”的整体效应,为政府部门、民营企业进一步强化协作、沟通互动搭建了重要平台。
通过加强破产审判,发挥破产制度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积极作用,也是湖州法院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充分发挥司法挽救企业作用,引导当事人通过债务重组、资产重构等方式进行庭外和解,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此外,积极探索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工作,帮助陷入困境的诚信企业家、创业者重获新生。值得一提的是,长兴法院、吴兴法院已被确定为全省个人债务清理重点突破法院。
■ 立足审判 用“连环招”精准施策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跑出加速度,需要司法服务“连环招”,对企业多帮一把、多扶一下。
邀请异地商会会长参与调解,一揽子调处跨沪浙皖三地的股东资格确认纠纷及后续纠纷10余起;联合地理信息行业协会仅用10天诉前化解超亿元股权转让纠纷……在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入驻矛调中心的诉源治理新格局下,市法院联合市工商联打造商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商事纠纷新模式,依托全市各类商会为民营企业解决纠纷提供更多选择,促使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据统计,今年1至6月,全市法院共参与诉前化解司法指导3372件,诉前化解和民事可调撤率达91.07%,居全省第一,有效降低涉企纠纷成讼率。
与此同时,为高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市法院联合市金融办,成立湖州市绿色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在全省首开“行政调解+司法确认”的金融纠纷化解新模式。目前已通过中心调解并申请司法确认545件,涉案金额共计3.2亿元。
风险防范在诉前,精准纾困在执行。今年6月,湖州法院在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发挥执行职能,助企纾困保民生”专项集中执行行动时注重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坚持平等保护、善意文明,依法妥善维护中小微企业合法权利。
当前,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差、资金周转难的实际情况,及时兑现胜诉权益,对于稳企业稳预期、保就业保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有钱买材料了,厂子又能活了,真的很感谢你们……”近日,南浔法院的执行法官收到了一封真情满满的感谢信。
这是一起租赁合同纠纷执行案件。2021年7月,南浔一家小微企业因租赁合同纠纷向南浔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冻结被告湖州某建筑公司存款200万元。今年7月,因疫情影响和自身原因,延误了执行申请。到申请强制执行时,该案保全期限“所剩无几”。“现在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需要这笔钱来缓解生产资金压力,如果拿不到,也不知道我们的厂子能不能继续办下去……”在南浔法院执行办事大厅,申请执行人和律师急得直跺脚。
在认真审查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材料后,南浔法院立即开通执行立案“绿色通道”,启动快立快执程序,执行法官三天内奔走多家银行成功扣划200万元,及时帮助申请执行人兑现了胜诉权益,保住了小微企业的厂子。
在助企纾困专项行动中,全市法院共办理涉中小微企业执行案件1324件,采用灵活查封418件,向中小微企业发放执行案款25049.5万元,全力办结涉民生案件445件,发放执行案款1826.1万元。
■ 数字赋能 以“新门道”弯道超车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凝聚众智、跟进时代,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让企业轻装上阵、动力十足。
为便利纠纷化解,全市已建成“共享法庭”1112家,镇街“共享法庭”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今年5月,长合区“共享法庭”正式启用,长兴法院、安吉法院和安徽广德法院三家共同签署了长合区“共享法庭”共建备忘录。通过“共享法庭”,三地法院可以提供跨越纠纷调解指导、快速维权保障、特色产业保护应对指导等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在跨区域法治营商环境上形成合力。
“长合区‘共享法庭’可以为企业或个人提供包括指导调解、网上立案、在线庭审、协助执行、普法宣传、重大项目保障等服务。”市法院民一庭庭长项炯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长合区‘共享法庭’,可以更好地服务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长合区“共享法庭”是连接地区间的桥梁,那么金融特设共享法庭则是带动部门协同的轴承。今年以来,市法院联合金融监管部门,依托绿色金融司法协作机制,建立“1+N”的金融特设共享法庭立体服务网络,探索金融风险处置“云端模式”。
依托金融共享法庭等特设共享法庭,全市法院将特色审判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服务特殊行业、特定产业、特别群体,推动司法服务更加高效便捷、普惠均等,让企业共享“数字法院”建设红利。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全市法院在更多场景探索智能化、数字化,以“新门道”助力企业实现弯道超车、转型升级。以创新涉企风险监测制度为例,依托审判管理系统,市法院完善企业相关数据采集、分析和预警体系,对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向政府监管部门发出预警信息,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强化数字赋能,创新保护举措,助力更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市法院还在全链条、全方位保护知识产权上下功夫。
今年4月25日,市法院和市市场监管局联合举办“中国·湖州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论坛”,以“知产司法保护一件事”改革为契机,推动“法护知产”协同保护应用建设,打造全流程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大格局。连续十一年发布知识产权状况白皮书和典型案例。其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公司与湖州高创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等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入选浙江法院十大知识产权典型案例。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产业的发展需求,在湖笔小镇为制笔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指导,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记者 陆晓芬 通讯员 董佳璐 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