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然气进村,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7月26日上午8时,南浔区旧馆街道新兴港村毓秀苑小区,村民邵水凤给厨房的锅里添上水,转了一下燃气灶的按钮,随着“啪”的一声脆响,蓝色火苗升腾起来,面条下锅。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两碗汤面端到了桌上。

  “去年我们还住在老房子,有时在传统灶台烧柴,有时用煤气钢瓶的燃气做菜,但都没现在用天然气来得方便。”吃着面,邵水凤回忆起往事。

  包括邵水凤家在内,今年以来我市新增的农村天然气用户达7463户,这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变化。市建设局介绍,我市以“送气下乡”共富班车为抓手,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城乡供气一体化”建设,计划今年新增满足通气条件的行政村50个,新增农村管道燃气用户1万户以上。

  与此同时,另一项数据却不容乐观。今年年初,我市对行政村通气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统计显示,全市922个行政村中,还有近三分之二未通管道燃气。

  将天然气送村入户,前景可期,又任重道远。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山里的村庄能通气吗?如何提升管道燃气覆盖率?这些难点,是打通送气下乡“最后一公里”的必答之题。

  ■文/记者  徐震  房斌斌  本版图片由市建设局提供 

  村民的提问:

  天然气,将给家里带来什么变化?

  “妈,家里煤气快没了。”“拿个盆,放点热水,把煤气瓶放在盆里浸一浸。”

  长兴县虹星桥镇港口村邵贵宝家这一幕生活场景,也是无数湖州人脑海中对燃气最深的印象。

  今年,邵贵宝听说村里要通天然气了,也动起了念头:“煤气灶、热水器接上天然气,烧菜、热水洗衣、洗澡都方便!”

  和邵贵宝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倾向于使用管道天然气,不少村主动和燃气公司联系,申请安装天然气。

  南浔新奥燃气有限公司市场部主任袁君说,今年已经通气和达成通气协议的10余个行政村中,有一大半都是村里主动向新奥燃气申请的。

  市建设局公用处工作人员谢虹雅负责“送气下乡”共富班车的具体推进工作,在她看来,居民主动申请天然气,背后反映的是农村生活水平的提升。

  “相比于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天然气尚未快速在乡村普及。在过去,村民由于经济条件有限,选择烧柴、用瓶装煤气。如今收入增加了,改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品质的意愿就日渐迫切了。”谢虹雅说。

  而事实上,用天然气反而比瓶装气省钱。相比液化石油气,以15公斤型为例,使用天然气可节省一半支出,一般农村家庭每年可节省500元左右。

  但即便如此,也有村民对天然气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这成为长兴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杭俊最近的一件“烦心事”:“今年一个村的村委会向我们提出装天然气,我们把燃气管道铺设到了村里,但是沟通后,有几户居民不愿意安装。”他说。

  随着经验积累,杭俊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有些村民不愿意安装,并非排斥天然气,只是不知道天然气的好处。在另一个村,有需求的几户居民家里安装了天然气,原先观望的村民上门体验后,就主动向长兴华润提出安装申请。

  “这其实很好理解。当年农村刚接通自来水时,很多村民觉得家门口的河塘用水更方便,也不用花钱,但如今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自来水了。天然气也是一样,目前我们既要做好推广工作,也在研究落实安装费补贴等配套政策,让更多农村居民用上管道天然气。”杭俊说。

  燃气公司的探索:

  能通到新农村,是否也能送到山沟沟?

  湖州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5座。同时,湖州也有广阔平原,对于天然气管道铺设而言,二者一个是天堑,一个是坦途。

  南浔新奥燃气副总经理潘众泽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地图,上面是南浔8个镇的燃气管道分布情况。“我们早在5年前就把管道铺到了南浔所有镇。你看,大的‘血管’连通了,进村就是一根根小的‘毛细血管’。”他告诉记者。

  南浔基本为平原地区,加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少新农村都建起了安置小区。“大多数小区在建设时我们同步配套建设燃气管道,居民装修时就能直接通气。”潘众泽说。

  今年,南浔农村地区已经铺设管网20公里,新增农村地区管道燃气用户2000余户,通气的行政村均为新农村。

  而在湖州的其它区县,这一情况并不如意。德清、长兴、安吉均为多山地区,如果把天然气管道直达山村,短期内难度很大。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我市在推进‘送气下乡’班车中采用管道天然气延伸直达和‘微管网集中连片供气’两种模式:在靠近城镇的农村,直接铺设天然气管道,实现天然气直达;在偏远山区且管道难以直达的农村,充分利用微型供气站,通过低压微管网将天然气输送至村民家中。”谢虹雅说。

  安吉县报福镇报福村,四面环山、峡谷紧挨,瓶装液化气一直是当地村民厨房用气的主要方式。“以前我们都靠煤气瓶做饭,用完了还要到气站灌煤气,大家都觉得不方便。”村民姚胡清说。

  今年3月,村旁建设了一个占地面积仅0.36亩的供气站,由燃气公司专业人员负责维护,通过微管网让首批500余户农户享用管道天然气。“区域性微管网集中连片供气,是对偏远山村通气模式的一次探索。”安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总工程师刘宁说。

  而在杭俊看来,微管网集中连片供气模式只能暂时解决部分山村急切用气需求,随着管网不断延伸,最终必然向天然气管道直供转变。“但这是一笔高昂的投入成本。”他说。

  长兴县小浦镇到煤山镇今年将铺设一条燃气管道,天然气将直通到山里的村民家中。“预计10公里,投资2000万元。”杭俊说。

  “这也是燃气企业在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赵峰说,目前我市各区县都有单独的燃气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主。相比于其它行业的民营企业,燃气公司更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企业成本投入和合理盈利之间要考虑平衡,另一方面作为民生服务行业,必须彰显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政府部门的愿景:

  七成行政村通气,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按照“送气下乡”共富班车计划,我市力争到2025年,全市储气规模达到480万立方;全市满足通气条件行政村646个、覆盖率达70%,新增农村天然气用户6万户,城乡供气实现平衡均等覆盖。

  7成行政村通气,这个目标能否按时实现?

  仅从今年以来完成的数量看:新满足通气条件行政村32个、新增农村天然气用户7463户,似乎与3年后的目标还有不少距离。

  “随着技术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总结、燃气管网的不断延伸,‘送气下乡’推进工作会越来越快。这好比是人体主血管接通后,血液就会不断流入毛细血管,速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快。”谢虹雅说。

  在赵峰看来,城乡供气一体化目前在全国还没有可参考的成功案例,湖州在这方面是率先探索、积累经验。“肯定还会遇到不少难题和矛盾,但每一次探索都是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供气一体化提供借鉴。”他说。

  “‘送气下乡’,不仅是缩小城乡差距,还有利于乡村振兴、强村富民,同时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将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社会意义非常大。”赵峰说。

  当下,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也因天然气下乡受益,通过能源转型升级实现降本增收、提质增效:南浔绿藤农庄,原先以烧煤锅炉为果蔬保温,如今利用天然气供暖,橘树提早进入生长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吴兴区八里店一家虾苗培育企业,原先烧煤供暖,后来使用天然气,温度控制更加精准、稳定;安吉5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也用上了燃气一体化加工设备,告别了原先烧煤、烧柴的污染模式。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湖州天然气消费量复合年均增长率15%;2022年至2026年,预计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16.6%。

  “目前我们也在深入研究‘送气下乡’共富班车资金保障、配套政策等相关支持措施,针对难点不断创新举措,在城乡供气一体化建设上加快取得标志性成果,作出全国示范,最终将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民生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天然气进村,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