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鼎
《小康》杂志记者 周宇
7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同意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湖州以全省唯一的身份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青山环绕、绿水潺潺的太湖南岸开启了以绿色创新引领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一轮科创实践。
以变为恒,创新不止。科技创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选择湖州,源于这座城市多年紧扣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关键要素,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翻看这座千年古城的成绩单,如今的湖州已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30强,省级高新区、省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区县全覆盖……一系列成果的“集体井喷”并非一蹴而就,与时俱进的体系、制度、政策,正推动着全域创新在湖州生根发芽。
以“谷”为媒
催生创新动能
展现一座城市的创新实力,必然有其极具特色的载体。放眼世界,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德国慕尼黑都被誉为科创领域的翘楚。
回看湖州,得天独厚的自然之美是这里的先天优势,辐射长三角多个重要城市是这里的区位优势。从自身出发,湖州的创新布局以“谷”为媒。
围绕“创谷经济”理念,统筹推进西塞科学谷、湖州科技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建设,推动创新平台提能造峰。而这其中西塞科学谷作为“创谷经济”理念的先头项目备受瞩目。
西塞山片区的科学谷致力于打造以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型科学装置为载体,是集基础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赋能于一体的创谷平台,包含西塞东坡、高教园区、试研台、汇智芯、创新田五大重点功能板块。
“选择湖州,除了这里拥有区位优势,更在于对科学谷综合水平的认可,我相信未来这里将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创新资源集聚平台。”西安交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盛在实地参观了西塞科学谷后给予了这里充分的肯定,由他领衔的中子科学技术实验室项目已落地科学谷。该项目建成后将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加速器中子源科学装置,为国内提供车载加速器中子源无损检测系统+智能诊断系统的集成解决方案,实现大型设施设备在役无损检测诊断,填补行业空白。
全市首批7个“创谷”已签约重点科研项目20个、总投资46亿元。而随着“创谷”效应的持续发酵,湖州科创平台体系的建设也渐入佳境。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5家、企业研究院178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52家,重点企业研究院18家。
“湖州大力发展‘创谷经济’,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既有独特性又有创新性。”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认为,当前湖州已经进入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崛起的关键时期,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将成为湖州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关键要素。
以“转”为道
加速创新增值
科技创新的魅力所在,不仅体现对新技术的不懈追求,更在于新技术本身对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贡献。
围绕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命题,多年来湖州积极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科技产出或直接服务于产业发展,或以基础研究的形式推动技术变革。
位于南太湖新区的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传来重大利好消息——该学院团队用数学办法攻克了复杂环境下控制机器人单机与集群的飞行难题。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副教授吕熙敏这样评价:该研究的意义与地位毋庸置疑,在国内首屈一指。
依托湖州科技城,新区目前已形成以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为龙头,浙大、电子科大、上海交大、中科大4个一流高校平台为支撑,多个众创空间为承载的“1+4+N”的全域创新体系。集聚国家级、省级高端人才近200人,人才资源储备超5万人,厚实的人才家底,为新区发展积聚创新动能。
关键核心技术是检验一个地区创新实力的最好体现。这几年,聚焦“4210”产业体系,湖州迭代梳理关键核心技术“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的市级创新联合体,鼓励承担重点科研任务,深入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日前省科技厅公布了2022年第一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名单,我市共有728项新产品项目成功入选,涵盖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机械等多个行业领域。
“聚焦主导产业,我们搭建技术交易、人才产品对接、重大仪器设备共享和科技金融支持四大服务平台,加快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集聚,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处处长李凌峰表示,今年上半年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4.6%,技术交易额110.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96%。
于湖州而言,绿色是城市的底色。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也持续发挥着源源不断的效能。湖州率先在全省构建了“市、区县、园区、工厂、产品”的“五位一体”绿色制造标准体系,获批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8家、绿色工业园区5个、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78项,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特别在传统产业为主的湖州,创新更是为产业蝶变注入了活力。”市经信局产业处处长石杨说,目前湖州已培育了高端装备制造、休闲旅游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金属新材等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地理信息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稳居全省首位,并被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以“聚”引凤
筑稳创新根基
科技的竞争其本质是人的竞争。身处长三角万亿俱乐部城市群,要实现科技创新领域的突围,湖州深知聚才引凤的关键性。
在打造全国人才创新创业理想城市目标的加持下,近年来湖州紧抓海外人才来华窗口期,建立“才聚湖州”云平台,开展线上云招聘,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工资薪酬、大赛遴选、区县举荐六大直接认定机制,以“双聘”模式引进人才,授予其高校和在湖研究院双重头衔,让真人才留得下、留得住。
作为内蒙古来湖的科研人才,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高级实验师呼格吉乐来湖已有20多年。扎根这座城市后,他始终在产学研一线工作,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如今已手握18项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60多项教学仪器成果投入生产。“这里的政策和对外来科技人才的支持,让我时时感受到湖州的真诚。”呼格吉乐说。
与呼格吉乐有同样感受的新湖州人不在少数,通过制定出台《湖州市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关于支持创新创业创强十条政策意见》等人才政策,湖州目前已累计遴选“南太湖精英计划”人才项目1810个,近3年引进大学生34.8万人,连续八年获得省对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
在人才招引的过程中,企业的需求往往是最大的,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湖州还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依托,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推动人才引育提质增效。今年上半年全市企业研发费用总额84.8亿元,同比增长16.3%,占营收比重为2.46%。
德华兔宝宝装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功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招引培养博士后9人,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元强表示,正是有了博士后工作站为载体,多年来企业开展了包括5项国家级项目在内的40余项产学研项目,并激活了一大批新产品的生产销售,反刍企业发展。
……
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路坦途,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需要每一个细节的把控和每一项工作的落地。
市科技局局长罗芳表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获批,给湖州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湖州将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升级、资源要素集约、人居环境优化、绿色生活推广五大行动,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推动可持续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专家点评
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盘点一下湖州科技创新工作有什么特点呢?
从湖州实践来看,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主体是科技工作者,主动力是市场主体,而政府则扮演着主推手的角色,充分体现着“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特点。政府的有为着重体现在“定方向”和“做服务”:一是找方向,确定科技创新作为主抓手,在工作推进中因地制宜寻找主赛道,把要素资源不断集聚;二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企业的发展规律,着重针对企业的痛点难点,自觉做好配套服务工作,比如首推“标准地”模式,好项目入驻可以心无旁骛;比如全力做好各层次人才招引、培养工作。正是这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举措,政府把力用在刀刃上,真正为企业做好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产业布局、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配套服务,逐步形成了湖州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为湖州的科技创新工作点赞!
——赖惠能 《小康》杂志社副社长
打造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的世界高地。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应该加强“三个要”,一是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二是要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三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湖州以绿色创新引领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国家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举措,对湖州进一步走实走深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既是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湖州如何继续坚持干在实处,更好发挥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决定着湖州成为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世界高地的速度和进程,相信湖州能够不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历史使命,为世界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提供中国范例、中国方案、中国道路。
——卢宁 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