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项目”进课堂 课后更多样

——新学期校园“双减”工作见闻

  记者  汤若静

  “双减”政策落地已经1年,再加上秋季新学期开始施行义务教育“新课标”,校园有何新气象?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中小学。

  “我们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关注吃药时间、药物数量这些信息”“是不是可以学习电子闹钟的模式”……9月8日,湖州市第五中学教育集团凤凰校区的课堂上,学生们正激烈地讨论着老师新提出的项目化学习课程——制作吃药提醒盒。

  被学生追着问的科学老师戴秋丽耐心解答,她告诉记者:“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课程。现在备课是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动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布置学科作业,而是以项目化学习成果作为学生作业。”

  和项目化学习一样,体育课也深受孩子喜爱。从“新课标”安排来看,体育课授课占总课时比例在10至11%,在众多科目中排入前三甲。那具体落实情况怎么样呢?记者走访多所学校了解到,对于体育课,学校都开齐开足、保质保量。

  吴兴实验中学倡导并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确保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保障各班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我们很支持学校这个措施,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家长吴女士说,除了在学校,她还和孩子约定,以后周末一有空就去打羽毛球。

  校内课程丰富多样,课后服务也逐渐多元。龙泉小学就根据“新课标”的变化,新开设劳动社团。该校副校长安晓伟介绍,这个学期课后服务的社团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并利用学校立体空间,打造“空中花园”“方圆农场”,开展开放式学习观察、课后托管劳动课堂社团学习、劳动清单每周打卡等。“课后服务社团不仅要满足学生兴趣需求,更要有规划有质量,让学生素质得到拓展。”

  新学期以来,各学校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托管服务,除作业辅导外,还开设了包含艺术、体育、美育、劳动等多种类型的课程,让孩子们能够坐得住、玩得欢、学得广,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真正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美丽中国·湖州“碳”路⑤
   第06版:财经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项目”进课堂 课后更多样
坊间“烟火气”更有安全底气
石桥村规民约“约”出新风尚
我市1人获全国司法 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全省首家县级商事调解组织在德清启用
智慧问诊 便民惠民
八大商圈巧打假日经济牌
有限空间作业地方标准发布
以“法”护美“湖州绿”
携手话共富
在重点突破中开辟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