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作为首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2018年5月,湖州开发上线“绿贷通”,打造全国首个银企对接平台,支持中小微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几年来,一个个创新举措、一次次迭代升级,让绿色金融的种子在湖州生根发芽,播撒下绿色希望,迎风生长——

绿贷通: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

扫一扫 看视频

  开路时刻

  第十届全球绿色金融领导力计划研讨会于今年7月底在线上召开,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受邀参会,分享了在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与金融标准等方面作出的探索实践。

  亮相国际金融大会,分享创新成果,源于湖州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显著。而这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绿贷通”。

  2018年5月,我市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绿色金融改革,在全国率先搭建“绿贷通”银企对接平台,创新“抢单制”“139限时服务制”“信贷超市”模式,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打造永不下线的“银企对接会”。

  “绿贷通”,重点在“绿”,先“识绿”、后“施绿”。

  2018年4月,湖州推出全国首个绿色评价体系,制订发布《湖州市绿色项目认定评价方法》和《湖州市绿色企业认定评价方法》。该平台整合评价规范,通过综合评价企业排污、能耗、绿色经营等方面的数据,自动将其分成“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入选企业可分别享受12%、9%和6%的财政贴息额度。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绿贷通”让绿色项目与绿色资金快速、高效对接,通过贴息、担保等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项目在平台融资和金融机构通过平台提供服务,显著降低了绿色项目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经过四年的探索实践,“绿贷通”已成为湖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标志性品牌,获得2021年“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提名,工信部“全国十大地方产融合作平台”称号。该平台已复制推广到舟山、兰州等省内外城市。

  探路实践

  从“试验”到“样本”

  “您有‘绿贷通’企业推荐信息,请及时查阅。”每天上班,吴兴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吴佳俊第一时间打开手机,登录“绿贷通”平台,在“智能推荐”模块中查看企业融资的推荐信息。上午,银行“接单”;下午,贷款发放,最快仅需一天时间。

  从银行上门走访到银企线上对接,从企业发布需求到系统智能感知,湖州信贷融资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这,源于“绿贷通”迭代升级——“绿贷通2.0”上线。

  今年4月29日,湖州召开绿色金融数字化改革推进会,发布数智绿金体系建设方案,上线智能化融资对接平台“绿贷通2.0”,打造“绿色金融大脑+信贷工厂”,推动金融服务数智化、低碳化、集成化。

  与“绿贷通”相比,升级后的“绿贷通2.0”实现了绿色低碳智能画像、融资需求智能感知、银企对接智能派单和信贷风险智能预警四项智能变革。“经过迭代升级,新平台已初步形成了绿色金融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市金融办主任刘一闻介绍。

  绿色与低碳,成了湖州绿色金改的关键词。

  去年9月10日,湖州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性融资主体ESG评价数字化系统,实现绿色评价智能化、全量化和价值化,从而引导金融资源绿色低碳化配置。试运行不到半年,全市10487家企业获得了ESG评分。“湖州ESG评价系统,建立了相对统一的融资主体评价标准,在全国是头一份的,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和推广。”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如是评价。

  “绿贷通2.0”在ESG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聚合政务、金融、第三方机构等数据,打造信贷资产碳核算系统,实现企业“绿色画像”到“绿色低碳画像”的变革。

  截至2022年7月底,“绿贷通”已累计帮助3.29万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超3330亿元。

  在湖州,绿色金融有的不只是“绿贷通”。

  2017年6月,率先启动创建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后,湖州作出多样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金融助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发展成果如今已成为实打实的改革“样本”:制定全国地市级首部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服务保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在全国率先发布《银行业“28·58”碳达峰与碳中和远景规划》……累计取得50多项绿色金融首创成果。

  “绿金”之风拂面来。截至2022年7月末,湖州银行贷款余额达8385.5亿元,贷款增速连续79个月保持浙江省前三位。其中,绿色贷款余额达2814.6亿元,年均增长45%,高于全国年均增幅22.6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初见成效,铸就了“湖州样本”的厚度。湖州连续两年被《亚洲货币》评为最佳绿色金融实践地区,连续三年成为长三角“40+1”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竞争力第一。

  领路未来

  绿色金融“碳”索前行

  今年7月18日,湖州正式实施《“碳中和”银行机构建设与管理规范》,为银行机构稳步推进自身运营碳中和及金融资产组合碳中和提供清晰路径和科学指引。这是全国首个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标准,也是湖州获批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发布的第14项绿色金融地方标准。

  早在去年5月,湖州就率先开展“碳中和”银行建设试点,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与《“碳中和”银行“28·58”远景规划》,规划了“碳中和”银行的建设思路。

  “碳中和”银行建设,是湖州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缩影。

  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重要措施,也是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助推低碳发展,金融大有可为。一些国内外主流机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资金投入规模为150万亿至300万亿元,这意味着每年需要投资3.75万亿至7.5万亿元。业内人士表示,绿色低碳产业投融资缺口大,需发挥好绿色金融“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提出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的评价考核力度;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同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等。打通绿色金融助推实现“双碳”目标、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通道。

  此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绿色金融政策密集出台。今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提出银行业保险业应将环境、社会、治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记者  李华

  朋友圈

  成都日报记者  刘泰山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发展阶段,发展“含绿量”就是“含金量”。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湖州“因绿而兴”。作为国家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湖州绿色金融改革成效显著,已累计获得50多项金融“首创”或“率先”成果。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这赋予了成都发展现代金融新的使命和任务。作为绿色金融试点区域,成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城市发展整体布局,构建了西部首个地方绿色金融标准,组建了绿色金融智库,初步培育绿色金融生态圈。近年来,全市绿色信贷持续快速增长,绿色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全方位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和质效。

  为全面构成绿色金融友好生态体系,成都致力于打造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绿蓉融”与四川省金融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完成对接,打造“绿色金融”专版,为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对接提供全流程服务。

  未来,希望两市在绿色金融领域互通有无、加强合作,勇当绿色金融改革探路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作为首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2018年5月,湖州开发上线“绿贷通”,打造全国首个银企对接平台,支持中小微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几年来,一个个创新举措、一次次迭代升级,让绿色金融的种子在湖州生根发芽,播撒下绿色希望,迎风生长——~~~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美丽中国·湖州“碳”路⑥
   第06版:图说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绿贷通: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