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18万亩

我市唱响绿色农业进行曲

  见习记者  吴健

  本报讯  “490公斤的秸秆,按1毛钱0.5公斤来换算,应该给您98元。” 近日,在湖州怡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仓库中,一位村民收到了该公司管理人员的转账。此时天才蒙蒙亮,该公司的大门口却已门庭若市,来自附近塘红村、东桥村、沈溇村等村的村民或骑着三轮车,或开着小货车,载着一捆捆玉米秸秆、黄豆秸秆等,排着队等待收购。 

  “这段时间,咱们公司的7000多头羊,全指着这些秸秆养活了。”该公司总经理张洪江笑着向记者介绍,通过秸秆等有机饲料喂养的羊,抗病能力更强,肉质更加肥美,市场价格更高,价格可以达到90元/公斤,相比普通羊肉至少提升了10元/公斤。

  除了收购有机饲料,该公司还通过发酵、晾晒等手段,将羊粪制成了有机肥,以每吨低于市场价100至200元的价格向周边村民售卖。“用有机肥,既省钱又环保。”张洪江说,公司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让村民切实得到实惠,降低了化肥使用量,消化闲置的秸秆,促进了环境生态保护,实现了公司、村民、环境的“三赢”。 

  这只是我市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牢固确立起绿色发展理念,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再到“肥药两制”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进。 

  据了解,我市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及时清退落后产能和不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出台多项政策,促进现代绿色农业加快发展,并累计投入上亿元,对全市涉及绿色(有机)认证、秸秆综合利用、“肥药两制”等改革的农户进行补贴。 

  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农技推广”、“1+1+N”农技推广联盟体系等举措,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引导、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种养结合、农牧对接等新型、生态、高效的种养模式,改变粗放分散低效的传统农业形态,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绿色农业已成为不少农业主体的发展方向。”市农业农村局介绍,目前,全市已打造了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51家示范主体、1065个示范点,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8万余亩,实现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县全覆盖,探索总结出30余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思学
   第06版:财经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智能巡检”上路 “数字管家”跑腿
“五老善治”谱写乡村文明新风尚
一屏全览 一键调度
我市唱响绿色农业进行曲
全省民进开明画院书画精品展在湖举办
湖州一集体获评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
吴佳元:用声音点亮青少年心灵
奏响实干争先最强音 奋进“两个先行”新征程
美丽共富湖州路摄影比赛启动
超八成小区具备信息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