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晰
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如火如荼开展“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奋力打造“六个新湖州”。湖州文脉悠久,底蕴深厚,赋予了人文新湖州建设雄厚的家底、持久的力量。在《人文新湖州建设方案(2022-2026)》的指导下,必将在“实干争先·奋斗有我”中推动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焕发新活力,全面打造新时代人文高地,为“六个新湖州”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回顾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与20世纪中前期以政体转型与建构为中心的近代化主题、20世纪后期以改革开放为中心的现代化主题以及21世纪初开启的以都市化为中心的后工业化主题相对应,新中国城市也大体上经历了政治城市(1949—1978)、经济城市(1978—2005)与文化城市(2005年以来,以“宜居指数”“生态指数”“幸福指数”等城市发展观为标志)三种城市化模式。以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为标志,我国正式提出人文城市发展。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仍将人文城市列为五种新型城市类型之一。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标志着人文城市正式进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序列。人文城市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和突出位置,代表着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形态。
习近平同志在地方主政时期就十分关注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主政正定县期间,习近平提出“文化兴县”,指出在今后发展中要弘扬正定历史文化、凸现古城特色,要让古建筑从沉睡中复苏,重放光彩。在主政福建省期间,习近平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 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倡导科学保护古建筑;为保护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福州古厝,形成保护城市文脉的制度性安排;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指出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保持城市的个性。在主政浙江省期间,习近平前瞻性地提出“八八战略”,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指出考核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并强调对于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延续历史文脉,弘扬历史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北京、广东、天津、上海、福建等地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为城市开发建设向文化城市转型指明了方向。
核心要义——人民城市为人民,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国家发展战略,是不断弥合城乡差距,实现公平正义、社会繁荣,实现人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有效实践。人文新湖州要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内容重点推进,提供高品质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兜底福利保障,全面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价值取向——突出文化引领,共筑精神家园。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密切,“十三五”时期,提出“文化引领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应以解决长期困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为导向,进一步严防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脱钩,推动文化建设嵌入社会治理,构建解决矛盾的体制机制。第一,把文化引领摆在经济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文化引领区域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提炼特色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平台,助力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第二,大众参与,更加突出共建共享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就是要跟市民共同提炼、凝聚、打造、展现,转变治理理念,形成共同的城市人文意识。我们要在打造和建设中依靠市民,为了市民,与市民共建共享,使其更加符合民众意愿、回应民众诉求、保障民众权益。
目标指向——续写“八八战略”新篇章,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文新湖州是建设绿色低碳共富新湖州的需要,是凝聚新湖州建设的向心力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打造“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重要举措。第一,“打造新空间,提供新服务,引领新场景”的配套基础设施是城镇发展与治理模式的迭代升级,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第二,依托特色产业基础和文旅产业优势,加快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相互促进,推动特色产业复兴,配套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助力新业态培育,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打造挖掘湖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立健全历史遗存保护开发体系和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机制,使文化遗产成为展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
(作者单位系德清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