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法律守护“天下无诈”

湖州全民反诈记

月河派出所民警在吉山新村宣传反诈
安吉反诈民警工作中
织南派出所民警进校园科普反诈
下渚湖派出所民警向居民宣传反诈
莫干派出所民警向游客宣传反诈
2250000防诈热线工作人员正在接受咨询

  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来了。

  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将正式施行。

  电信网络诈骗离我们每个人如此之近,“中招”的人也并非像大家想的那么傻、那么涉世未深。一线办案民警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个鲜活案例,这名民警说:“现在没中招,不代表你永远安全。掌握你个人信息的骗子,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些为你量身定制的骗局,你防不胜防。”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作为一部小切口的专门立法,在总结反诈工作经验基础上,着力加强预防性法律制度构建,加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加大对违法犯罪人员的处罚,推动形成全链条反诈、全行业阻诈、全社会防诈的打防管控格局。

  连日来,记者走进反诈一线采访,看湖州如何下好全民反诈这盘棋,织密全民反诈网。

  ■ 记者  俞黎新  本版资料照片由市公安局提供

  全链条反诈

  变专项打击为深层治理

  “我都没钱,还用怕电信网络诈骗吗?”“即使你的银行卡里分文没有,电信网络诈骗也能让你在半小时内背负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债务,逼你不得不用余生去偿还。”

  这段网络上的对白真实地反映了如今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也是骗子最可恨之处。

  “要想做好反诈,前提是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对手。”采访中,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大队长沈越这样说。

  从这几年成功打掉的犯罪集团来看,电信网络诈骗是典型的有组织犯罪。犯罪集团一般有头目与骨干、诈骗“剧本”编写者、转账取款人员、搭建网站和制作App人员以及话务人员,他们内部分工非常明确。

  如今,犯罪分子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已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除了犯罪组织,为他们提供银行卡等资金账户的洗钱人员已成为这条黑色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用身份证办张电话卡出售可能赚到100元,用身份证再办张银行卡出售可能赚到300元……失控的电话卡、银行卡,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的重要根源。于是,2020年对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银行卡等行为开展专项打击的“断卡”行动开始了。

  当年,南浔公安在“断卡”行动中,捣毁一个电信网络黑色产业团伙。办案民警在工作中发现,有一从事网络结算、收买银行卡的团伙盘踞在练市、嘉兴桐乡一带,涉案金额巨大。随即,警方抽调精干警力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警方侦查发现,该犯罪团伙组织架构严密,隐藏在湖州、嘉兴两市交接地带。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专案组对该犯罪团伙统一收网,抓获沈某士等9人,并查获涉案银行卡70余张。经查,犯罪嫌疑人沈某士等人成立非法“网络工作室”收集大量银行卡账户,为网络犯罪活动从事兑换分及资金结算服务,涉案金额7000余万元。沈某士等9人被南浔警方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刑事拘留。

  办案民警介绍,犯罪分子利用手机卡、银行卡、网上账户等开展诈骗活动,收取、转移赃款,极大地增加了打击犯罪和追赃挽损的难度。“断卡”行动就是要斩断境外诈骗集团的信息流和资金流,除了手机卡、银行卡,还包括虚拟运营商的电话卡、物联网卡,以及对公账户、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账户。

  “一些犯罪团伙在国内购买大量的银行卡、电话卡,然后转运到境外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所以开展全链条反诈,要从源头开始治理,落实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沈越说。

  针对这一关键环节,对电话卡、金融账户、互联网服务的深层治理已迫在眉睫。比如,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银行账户、支付账户时应建立客户尽职调查制度,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全行业阻诈

  变单打独斗为行业协同

  在安吉,有个地方每天都上演着一场场与时间的赛跑,早一秒也许可以阻止一场骗局。这里是安吉县公安局反诈分中心,反诈民警刘玘就是这里的一员。

  今年3月2日,安吉反诈分中心接“反诈一哥”预警平台指令,小李疑似正在遭受冒充领导诈骗。“你好,这里是安吉县公安局反诈中心,请问今天有没有人要求你转账汇款?”在得知当事人已进行转账交易后,预警员迅速向刘玘报告:“97.3万元,被骗了”。

  “什么都不要说,听我讲,三件事情,第一,打开微信,同意我的好友申请;第二,把包含对方账号的转账记录发给我;第三,拖着对方。”刘玘迅速接过电话进行操作引导,并立即将情况向湖州市反诈中心汇报,请求紧急处置。之后在相关单位的配合下,仅22分钟就止损了97.3万元。“之所以能够做到无缝衔接,是因为这样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已推演过无数遍,不会出差错。”关于这起成功劝阻案例,刘玘很自信。

  刘玘的这次阻诈止损只是反诈民警工作的一个缩影。湖州反诈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建立了全省首个反诈中心,2021年在全省首创数字化反诈场景——打防电诈一体化应用“反诈一哥”。

  每天,湖州上百名反诈民警和预警员与诈骗分子进行着线上、线下的较量。只要群众接触到涉诈App、电话、网址等相关,“反诈一哥”系统就会自动预警,及时发现诈骗行为并精确阻断。预警员在接到指令后,第一时间进行电话提醒、见面预警劝阻工作。沈越介绍,这一功能上线后,已成功预警劝阻54万人次,劝阻案件6500余起,为群众防损1.9亿元。

  在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四大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同时入驻,一旦发生电信网络诈骗,便会立即启动警银联动快速反应机制,紧急止付被骗钱款。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紧急止付被骗款1.6亿元,涉及湖州本地的有1500万元。

  然而,反诈仅仅依靠公安、银行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全行业合力。 今年2月25日,在湖州市第二个“全民反诈宣传日”上,“湖州反诈指数”正式上线,打造全省首个反诈工作绩效数字化评价体系,用一个数值综合评价反诈工作成效。“反诈指数”科学统筹全市74个乡镇(街道)、33个行业部门的反诈工作。市反诈联席办每月发布反诈指数,制定专项督导考核机制,今年已约谈5名乡镇书记和3名行业部门负责人。

  今年7月18日,在“反诈指数”基础上,湖州地方标准《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评价规范》正式发布实施。该《规范》适用湖州市范围内承担反诈工作的市级反诈联席成员单位、行业部门、乡镇街道,建立起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四级反诈工作体系。

  全社会防诈

  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

  2019年3月21日,吴兴公安“2250000”24小时防诈热线正式上线运行,受理各类虚假信息、诈骗问题及防骗识骗话务咨询。时至今日,这条热线每天仍在高速运转。每月的21日已成为吴兴区“2250000防诈热线固定宣传日”。

  村社公开栏、小区楼道、小卖部等主要出入口区域设立固定宣传阵地,联合党委政府组建宣传小分队进行巡回宣讲,利用全区社会面大屏滚动播放防诈宣传短片……三年来,“防诈热线”在宣防电信网络诈骗上可谓是“火力全开”。

  今年7月,针对涉企诈骗增多的问题,我市创新推出常态化“1+300”防诈护企行动,组建每300名企业员工中配比1名防诈护企安全顾问的微信群2600余个,对安全顾问全部开展防诈知识培训。全市涉企电诈发案同比下降51.03%,案损同比下降50.12%。

  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变重“打击”为“打防管控”并重,或许更为有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也规定了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宣传教育职责,要加强对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的宣传教育,还要增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

  “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天上不会掉馅儿饼,不要轻信陌生人!”……这是吴兴区织里晟舍小学“反诈课堂”上的一幕,主讲的是连续几年担任晟舍小学法制副校长的织南派出所民警梅文杰。在湖州,像梅文杰这样的法制副校长有很多,他们承担了学校的反诈宣传工作。

  当前,反诈宣传主要以社区、学校、企业为阵地进行,几乎所有的社区民警都被派到了一线进行反诈宣传,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年我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同比下降30%。

  然而,民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反诈宣传形式多以张贴海报、入户宣传为主,宣传内容也多是“说教式”的,比如“所有的刷单都是诈骗”“警惕杀猪盘诈骗”“男孩子不要裸聊,女孩子不要刷单”等。但实际上,受害人通常都会说,自己仅仅是看看,并没有记在心里。而电信网络诈骗因“破案难、取证难、人难抓、钱难追”的特点,会引发部分群众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不满情绪,不少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在反诈宣传中都有“吃闭门羹”的经历,反诈宣传也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此外,诈骗手段多种多样,且不断更新迭代,让反诈宣防工作遇到了难题。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全社会防诈?一位一线反诈民警认为,做好反诈宣传要练好“三种力”,即练好走进群众的脚力、发现问题的眼力、解决问题的脑力,让反诈宣传既“入眼入耳”,又“入脑入心”。

  当然,市民也应学法知法,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骗能力,补齐反电信网络诈骗的“拼图”,在声势浩大的全民反诈中,让不法行为失去藏身之所,真正实现天下无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用法律守护“天下无诈”~~~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副刊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时评
湖州全民反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