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文清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叙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与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三国演义》生动地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沧桑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中,就有几位是湖州籍人士。比如,顾陆朱张四大姓是江东本土势力的代表,这里的朱氏指的是吴郡朱氏,不过丹杨朱氏在东吴却不逊色于吴郡朱氏,其代表人物就是来自丹杨郡鄣县(今湖州安吉)的朱治、朱然和施绩祖孙三代。
《三国演义》第15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对湖州安吉人朱治有描写,是他最早向孙策提出了回江东图霸业的政治主张。“当日筵散,(孙)策归营寨。见(袁)术席间相待之礼甚傲,心有郁闷,乃步月于中庭。因思父孙坚如此英雄,我今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忽见一人自外而入,大笑曰:‘伯符何故如此?尊父在日,多曾用我。君今有不决之事,何不问我,乃自哭耶!’策视之,乃丹阳故鄣人,姓朱,名治,字君理,孙坚旧从事官也。策收泪而延之坐曰:‘策所哭者,恨不能继父之志耳。’治曰:‘君何不告袁公路,借兵往江东,假名救吴景,实图大业,而乃久困于人之下乎?’”
在东汉末年和前三国时期,朱治的地位大概与程普、黄盖、韩当差不多,都属于三朝元老。“回江东,图霸业”可以说是朱治为孙策制定的战略规划,其意义不亚于后来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
《三国演义》第15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 湖州人严白虎出场了。他是当时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当然也被统治者称之为“盗匪”。史料记载“严白虎,江东山贼,东汉末吴郡乌程(今浙江吴兴南)人,白虎为其绰号,本名不详。为当地强族,献帝初拥兵万人自保。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攻破白虎等,白虎奔余杭,投靠许昭。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复为孙策所破。”
《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在孙策进军江东时,“时有严白虎,自称东吴德王,据吴郡,遣部将守住乌程、嘉兴。当日白虎闻策兵至,令弟严舆出兵,会于枫桥。舆横刀立马于桥上。有人报入中军,策便欲出。张紘谏曰:‘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策谢曰:‘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随遣韩当出马。比及韩当到桥上时,蒋钦、陈武早驾小舟从河岸边杀过桥里,乱箭射到岸上军,二人飞身上岸砍杀。严舆退走。韩当引军直杀到闾门下,贼退入城里去了。……策进兵追袭,黄盖攻取嘉兴,太史慈攻取乌程,数州皆平。……白虎杀条血路,望余杭而走……不隔一日,只见一人将着严白虎首级来孙策前投献。策视其人,身长八尺,面方口阔。问其姓名,乃会稽余姚人,姓董,名袭,字元代。策喜,命为别部司马。自是东路皆平,令叔孙静守之,令朱治为吴郡太守,收军回江东。”
严白虎虽为一农民军领袖,但也有极大抱负,欲与孙策平分江东。虽然严白虎最后身死,但是他为孙策日后称霸无形中打下了基础。严白虎可以说是孙氏王朝建立的垫脚石之一。这里还提到“太史慈攻取乌程”,“乌程,旧县名。秦置。相传有善酿酒韵乌、程二姓居此故名。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治今吴兴。宋初分置归安县,同治一城。1912年仍并为吴兴县。三国后历为吴兴郡、湖州、湖州路、湖州府治所。”
《三国演义》第77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中,湖州安吉人朱然隆重出场。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朱然早年被朱治收为养子,并在读书期间和孙权相交甚笃。孙权统事后,朱然历任馀姚长、山阴令、临川太守,加折冲校尉,率军平定山贼。曾随吕蒙擒杀关羽,以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吕蒙死后,朱然代替吕蒙镇守江陵。夷陵之战中,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魏国果然趁机攻吴,朱然坚守不出,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魏将围攻江陵六月之久,朱然从此“名震敌国”。之后,朱然先后攻打江夏和樊城,都未成功;而两次出征柤中均有所斩获。最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赤乌十二年(249年),朱然病逝,年六十八。孙权为其素服举哀。
《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却说孙权求计于吕蒙。蒙曰:‘吾料关某兵少,必不从大陆而逃,麦城正北有险峻小路,必从此路而去。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于麦城之北二十里……。’权大喜,遂令朱然、潘璋领两支精兵,各依军令埋伏去讫……关公横刀前进,行至初更以后,约走二十余里,只见山凹处,金鼓齐鸣,喊声大震,一彪军到,为首大将朱然,骤马挺枪叫曰:‘云长休走!趁早投降,免得一死!’公大怒,拍马轮刀来战。朱然便走,公乘势率兵掩杀。关公所随之兵,渐渐稀少。走不得四五里,前面喊声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骤马舞刀杀来。公大怒,轮刀相迎,只三合,潘璋败走。公不敢恋战,急望山路而走。背后关平赶来,报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关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在前开路,随行止剩十余人。行至决石,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树木丛杂。时已五更将尽。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关平知父被擒,火速来救 ;背后潘璋、朱然率兵齐至,把关平四下围住。平孤身独战。至天明,孙权闻关公父子已被擒获,大喜,聚众将于帐中。”
由此说明,生擒关羽这一历史大事,虽然唱主角的并不是朱然,但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三国演义》第84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中,安吉人朱然再次出场。在著名的陆逊营烧七百里的彝陵之战中,主将陆逊“遂集大小将士听令:使朱然于水路进兵,来日午后东南风大作,用船载茅草,依计而行。”大火起后,刘备“正奔走间,喊声大震,吴将朱然引一军从江岸边杀来,截住去路。”罗贯中安排赵子龙“忽遇朱然,便于交锋;不一合,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出先主,望白帝城而走。”
朱然在演义中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出场不多,夷陵之战中的重要作用也被弱化,甚至被赵云一枪刺死。而历史中的朱然要比演义中厉害许多,他是孙权的同窗好友,是吕蒙的接班人,军事能力优秀,面对曹魏大军合围坚守江陵半年之久,在东吴的地位非常高。此时东吴大将吕蒙病重,孙权探望他时问:如你一病不起,谁可以接替你呢?吕蒙举荐说:朱然有勇有谋,可以委以重任。在吕蒙眼里,朱然是可以接替自己担任都督的人选,可见不是一般人物。《资治通鉴》记载:“初,吕蒙病笃,吴王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朱然者,九真太守朱治姊子也;本姓施,治养以为子,时为昭武将军。蒙卒,吴王假然节,镇江陵。”孙权统领江东后,启用自己的一帮好友,朱然也在其中。当时丹阳各地山贼四起,朱然统兵出击,很快平定了叛乱。后参与了剿灭黄祖、赤壁之战、濡须口之战,朱然都建有功勋。襄樊战役时,朱然从属吕蒙袭取荆州,并率兵在临沮截杀关羽父子。吕蒙死后,朱然接替吕蒙的职位,统大军坐镇江陵。“在三国争雄中,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汉,一生戎马倥偬,功名显赫,是参与孙权政治、军事的最高决策人之一,也是东吴朱氏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到后来也算是声名远播。陈寿《三国志》评曰:‘朱治、吕范以旧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称,吕据、朱异、施绩都有将领之才,可以继续成为国家的栋梁。’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朱然,在夷陵之战中率兵断刘备的归路,被来接应刘备的大将赵云一枪刺死,这一情节纯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