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党勤
本报讯 《看见》栏目组日前接到长兴县夹浦镇部分村民反映,家门口有条臭水河,存在时间很久,对村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小影响。对此,记者多次进行了实地调查。
据介绍,村民所说的臭水河名为常丰涧,西起该镇北川村,东临太湖,全长 15.9 公里。对于臭水河产生的原因,村民告诉记者,由于常丰涧与太湖相接,前段时间蓝藻流入了河道,日积月累又无人清理,逐渐“发酵”成了现在的黑臭水体。记者沿着河道一路观察,只见蓝藻堆积处的水体已呈现深绿色(见图)。另外,常丰涧长达好几公里的区域都被水葫芦覆盖。
既然问题这么严重,当地为什么没有及时处理?带着疑问,记者找到了属地政府。该镇副镇长吴贤敏说:“日常工作中确实存在没有及时发现、及时清理等问题,村里也没有把问题报上来。目前的处理方式是通过拦坝把蓝藻拦在外面,然后通过泥浆泵,把水抽到背水坡的坑塘。”
但记者注意到,这些蓝藻水并没有进行任何过滤处理就进行了直排,已经形成了一条长达 200米左右的水沟,散发出阵阵异味。对于这样的处理方式,当地污染防治攻坚(五水共治)办表示,他们并不建议这么处理,因为蓝藻水未经处理倾倒至土地上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检测站也对常丰涧入湖口以及常丰涧西北侧水坑的水体进行了取样检测。从检测结果来看,常丰涧西北侧水坑的化学需氧量达到了 300mg/L,远超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 40mg/L。
在进一步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常丰涧流经5 个行政村,被划分为5段,由多名河长负责日常巡查。那么,“河长制”有没有落实到位呢?记者找到了当地“河长制”办公室了解详情。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每个村都有河道保洁小队,可能每个人巡查的点位不同,也可能出现了失管现象。随后,记者也在“长兴河长在线系统”进行了查询,系统显示,常丰涧夹浦镇段的巡河信息最近只有9月19日和9月21日,而且上报问题为0个。
治水工作等不得、慢不得。收到记者前期调查的反馈后,10月12日,该县“河长制”办公室下发了交办单,要求在10月16日前完成水葫芦整治。10月27日,当记者再次来到该地,只见到现场打捞起来的水葫芦都被随意堆放。附近村民告诉记者,已经好多天了,无人清理。
那么,这次发现的水葫芦未及时清理等问题,“长兴河长在线系统”中有没有相关记录呢?对此,县河长办告诉记者:“目前查出来没有上报过任何问题,属地对这个问题的掌控有所缺失,跟河长们的责任意识有直接关系。”
巡河记录一直没有上报问题,但现场情况是问题依旧。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常丰涧发黑发臭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看见》有感
长兴是河长制的首创地,多年来的实践也让这项好制度推广到了全省和全国,为呵护河湖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严格执行、长期坚持,否则一切都会归零,百姓期待的美丽河湖、幸福河湖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