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当前,不少医疗机构正经受严峻考验,就诊量激增,医护人员人手短缺,医院正处在此轮抗疫的“风暴中心”。
白衣执甲,向险而行、奋力坚守。今天,让我们来听听3名医护人员的声音——
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薄丽妹:“病毒好像怕了我们硬扛的样子”
结束15个小时的工作后,夜深人静,累感袭来,喝了口热水,感觉“回血”不少。白天不敢喝,上厕所麻烦,怕耽误病患就医时间。
今晚我不回家,准备住科室了,半夜如有紧急事,也不耽误。
静下来时,这些天的一幕幕场景在脑子里回旋……
发热的病患来医院,希望能减轻痛苦和不安,我们每个医护人员都非常理解,预检分诊、分级分区分流、宣教告知、给患者输液、采血、雾化等,护士几乎是脚不沾地,一直在跑。
但面对涌来的病患和防不胜防的病毒,医护力量还是严重不足。很多时候不是被工作强度累哭,而是看着身边一群小伙伴们克服困难、克服恐惧坚守着,鼻子就酸酸的,眼泪忍不住就下来了。
发热门诊24小时开诊,医护人员实行三班倒,前夜班的医护要忙到凌晨3点多换班,咬牙坚持、没人退缩,有的人路都走不动了,有的下了班忍不住崩溃大哭,我也跟着哭。擦干眼泪,彼此再鼓励。
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强度,我也没能幸免,发烧了,但是我不敢也不能倒下。硬是扛着,似乎病毒也怕了,第二天烧退,我照常出现在门诊。我们平常防护工作都是做好的,不影响患者。
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急诊及发热门诊周晔:“一边挂心病人,一边牵挂家人”
作为妇产科的急诊主任,我现在每天最大的工作就是协调,因为每天都有医务人员发热倒下,要把新人员再补充进去。即使这样,我们也在拼命,在努力坚持,即使超负荷运转,也要首先确保发热门诊和急诊的人员。
现在发热门诊的病人数还是持续在上升。来我们医院的,除了孩子,绝大部分都是孕妇和产乳期的。在12月之前,我们成人发热门诊每天的就诊人数一般在两位数,但12月5日以后就开始逐步上升,现在这几天每天都在500至600人之间,人数还是持续往上走。
因为就诊量实在太大了,特别是发热门诊,上班八个小时,每个人基本接诊量都要六七十人。除了开诊开药外,还要不停地安慰病人,并且科普一些相关的知识,所以大家都是“刀片嗓”。但只要能坚持,我们肯定要坚持下去。
我们所有的医务人员,一边挂心病人,一边牵挂自己家人。很多医务人员都是家里有两个孩子,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中流砥柱。但现在我们更多时间都扑在单位里,没办法照顾家人、照顾孩子。像我家里,我妈已经75岁,我爸80岁,跟我们住在一起。前两天我老公也感染了,高烧39℃,我妈也有点低烧。这个时候,我真的觉得对家人很愧疚,把工作安排好后,我回了一趟家。
我们有些医务人员把孩子送到农村父母那里,甚至送到亲戚那里。只要身体允许,大家都在坚持。大家都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希望把这波疫情能够扛过去。
南浔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施建强:“时刻准备着”
我今年46岁,从医24年,在急诊室待了6年,熟悉的人都叫我“施胖子”。
我们急诊室内科总共有4个人,主要采取的是日班和晚班轮班制,之前上日班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夜班是晚上5点到次日早上8点,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仅晚上5点到10点这个区间,仅我们急诊内科就要接收100来号病人。
最近,科室的同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我昨天晚上值夜班,今天上午又帮一位同事顶班了,大家都不容易,希望他们能尽早康复,也希望我的同事都不再病倒。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的座右铭是——时刻准备着。就如我现在的状态——时刻准备着。
(记者 忻媛 陆晓芬 邵丹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