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沈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富口袋”,渐进实现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还要“富脑袋”,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不仅内蕴着“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而且也蕴含着“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物质生活富裕不能替代精神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也不能代替物质生活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三五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其中就包括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精神生活富裕实现程度越充分,将使共同富裕的底色更重、成色更足、亮色更显。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度。人类的生命活动与动物本能适应性活动的最大差别就是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人除了满足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马克思指出:人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基本向度构成的。“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当前,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期待更加立体多元,已经从过去的物质文化领域拓展到更多领域,特别是对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愈发强烈,富裕的精神生活是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涵养道德情操,提升文明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和充盈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们构建超越自我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境界”,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精神食粮,增强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新征程中还面临着各种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需要凝聚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精神、鼓舞士气,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价值指向作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够凝聚起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从而激活人们共同奔赴美好生活的精神意识与行动力量,使人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中坚定自信、踔厉奋发、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以历史主动精神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

  强化价值引领,展示文明素养新气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深走实,守好红色根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红色资源,使其成为涵养心灵、守望精神的“主基调”。深化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和新时代文明创建工程,扎实推进“浙江有礼·湖州典范”市域文明新实践,着力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进一步擦亮“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品牌,塑造全域文明的城市样板。

  坚持改革创新,构建文化服务新体系。按照供给多样化、载体品牌化、服务均等化、投入多元化、运营系统化的思路,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公共服务供给、设施建设、文创开发及日常运营。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探索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激励机制和生产资助体系,引导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推出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时代气息的精神文化产品。

  实施文化惠民,扩展精神生活新空间。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城乡精神文化资源配置,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向农村倾斜,持续提升文化服务优质均衡共享水平。建好用好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文化单元,推广“文化家园”“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模式,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更高质量扩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发展和普惠发展的空间。

  促进文旅融合,塑造文化产业新业态。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需求为导向,围绕建设文旅融合新高地,通过政策支持、专项激励、资源整合、项目招引等方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文化名企、文化园区、文化精品、文化人才创建引育工程,做特做强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街区和文化特色小镇,迭代升级文旅产品和服务体系。积极应用数字化、智能化、体验化技术与场景,打造“文化 + 制造”“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新业态,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提供均衡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促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系湖州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副刊
   第05版:思学
   第06版:公益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法治
主动探索 实践创新 构建预算绩效“监督+管理”新格局
打造全贯通门户 助力数字化改革
在自我革命中推进实干争先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