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旭 通讯员 陈思思
本报讯 冬日的午后,一群年轻人正在李家巷镇青草坞村宽敞明亮的文化礼堂进行训练。他们手里舞动的,正是刚刚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草坞双龙——鸳鸯龙。一旁,鸳鸯龙的第五代传承人陈钦招,边做着示范边进行着讲解。十几年前,陈钦招还有另一个身份,矿山老板。
青草坞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矿山村,村民一度依靠矿山开采以及粉体加工,顶峰时期,村内有矿山十余家,各类粉体企业180余家,粗放式的产业发展,鼓了村民的钱袋子,却让青草坞的环境变成了破碎的山河,曾经的“青草坞”也一度变成了“粉尘坞”。青草坞的发展,也是“石头镇”李家巷镇的缩影。
2011年前后,李家巷镇启动了轰轰烈烈的粉体产业转型升级,关停了辖区所有245家粉体企业,矿山仅保留了三家。位于青草坞的180多家粉体企业也全部关停,保留的企业全部集聚到了粉体平台。关停的企业,关停腾退后,打造成了1200多亩的工业走廊,经过10来年的发展,已成为高端制造产业园区,汇集了欣世纪、瑞晨环保等一批优质企业。
不仅产业得以重构,经过十余年来的不断整治,青草坞成功打造为了美丽乡村精品村,曾经房前屋后的加工作坊,变成了一个个美丽庭院和“口袋公园”。“粉尘坞”又变回了“青草坞”。
乡村变美了,更要变“富”。依托产业园区,青草坞村为企业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厂房,组建物业公司为企业提供保洁等服务,通过系列组合拳,找到了一条与园区企业双赢的路径,2021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620万元。
“通过产业引领,带动村企互融互动,近年来累计实施厂房出租、人才公寓、物业服务以及配套停车场等各类项目超20个,推动村级集体增收超1800万元。”李家巷镇党委书记何永平介绍。
不远处的石泉村,也曾经是以矿石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山村,在矿山关停后,村集体经济一度减少到了不到20万元,该村充分挖掘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成功打造为历史文化古村落,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跃升,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08万元。
在此过程中,李家巷镇充分梳理盘活村庄内闲置农房的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团队进行整村运营。《激活古村落价值,打造经营共同体》获得全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