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巷镇位于长兴县东南,交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粉体、耐火等传统产业较为发达,但是“村中有园、园中有村”的发展模式,也导致该镇整体生态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由于矿山的无序开采和粉体加工产业的遍地生长,使得青山绿水曾一度成为当地“破碎的山河”。
近年来,李家巷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关停在产矿山12家、各类粉体企业245家,有力实现了产业“质”的提升、生态“美”的蝶变。尤其是今年以来,该镇紧扣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的决策部署,全力推动产业重构、生态重塑和力量聚合,在逐绿前行中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引领共同富裕、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化的新路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得到全面提升,以镇域实践为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贡献了力量。
全链条推动产业重构 增添“绿”的亮色
冬日的午后,一群年轻人正在青草坞村文化礼堂进行训练,他们手里舞动的,正是刚刚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草坞双龙——鸳鸯龙。一旁,鸳鸯龙的第五代传承人陈钦招,一边做着示范一边进行着讲解。十几年前,陈钦招还有另一个身份,矿山老板。
青草坞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矿山村,有矿山企业十余家,各类粉体企业180余家,粗放式的产业发展,鼓了村民的钱袋子,却让青草坞的环境变了样儿,曾经的“青草坞”也一度变成了“粉尘坞”。青草坞也是“石头镇”李家巷镇的缩影。
2011年前后,李家巷镇启动了粉体产业转型升级,位于青草坞的180多家粉体企业也全部关停,保留的企业全部集聚到了粉体平台。关停的企业腾退后,成功打造总面积1200亩的工业走廊,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的空间保障。近年来,先后引进和落地建设了欣世纪、瑞晨环保等一批优质项目。
不仅产业得以重构,经过十余年来的不断整治,青草坞打造成了美丽乡村精品村,曾经房前屋后的加工作坊,变成了一个个美丽庭院和“口袋公园”。“粉尘坞”又变回了“青草坞”。
乡村变美了,更要变“富”。依托产业园区,青草坞村为企业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厂房,组建物业公司为企业提供保洁等服务,通过系列组合拳,找到了一条与园区企业双赢的路径,2021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620万元。
“不仅仅是在青草坞村,我们在全镇通过产业引领,带动村企互融互动,近年来累计实施厂房出租、人才公寓、物业服务以及配套停车场等各类项目超20个,推动村级集体增收超1800万元。”李家巷镇党委书记何永平介绍。
此外,李家巷镇还加快发展一产和三产,香榧、鹅肝、紫笋茶、葡萄、优质稻米等特色产品形成品牌效应,新农都农产品批发中心年营业额突破60亿元。
全景式推动生态重塑 扮靓“美”的底色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李家巷镇石泉村借助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 在石泉村的驸马府邸客栈,投资人石建平正忙着打理客房。该客栈占地700多平方米,集餐饮和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石建平第一次来到石泉村,就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所吸引,他希望投资建设一个古风主题的餐饮民宿,让游客有全新的体验。“我们这个项目建在驸马府原址上,有文化背景,通过中式建筑融入现代装修风格,让游客感受一下古建筑的魅力。”石建平表示。
这样的情景是村民们之前不敢想的。早些年,石泉村还是一个矿山村,生态环境不尽人意。2018年后,石泉村通过精品村建设和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挖掘了当地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招引了民宿、酒吧、剧本杀等一系列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招揽客商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当地年轻人参与创业,趣野土灶烧烤园负责人杨志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增加个人收入的同时,也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增收。例如土灶清洁、柴火准备等工作会请村民来帮忙,房屋租金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他说。
为了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石泉村在2021年还引进了第三方进行运营,目前每天的客流量有几百人,节假日可达六七千人。
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18年不足3万元,到如今已超过5万元。“我们将继续挖掘村里的历史文化,打算做一些研学路线,把国学跟历史文化进行融合,为小朋友带来研学课程。”石泉村党委委员高蔷薇说。
据了解,该镇为全方位打造精品乡村,坚持以“不拆不建”“先拆后建”的理念,有序腾出节点和公共活动空间,以几乎“零成本”的征拆代价推动精品村建设。青草坞村累计拆除废旧厂房、棚披超5万平方米;老虎洞村主动拆除老旧房屋、围墙等180余处、2万余平方米;刘家渡村以“先拆带后拆”等形式,拆除或收储群众闲置房屋80余处。
一个个村庄的环境产生了“质变”,扮靓“美”的底色在村民心中达成了共识。如今,在青草坞村,村民周孝浩每隔几天都会扫一扫家门口的二维码,他说:“村里花钱建工程这些要紧事这里都有,我们看一看就放心了。”
他扫的二维码是李家巷镇的“村务e点通”,公开村级财务、劳务用工、小额工程、征地补偿等各类村务,具体到每一笔支出的时间、去向、用途、金额、经手人等信息一目了然,如果发现问题群众即可投诉举报。“让群众化身为无处不在的‘探头’,倒逼村干部切实把相关制度执行到位,尤其是在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资金投入方面,所有工程、资金使用通过平台一览无余。”李家巷镇纪委书记卢芸毓表示,钱花得明白,老百姓也就放心了。
在李家巷镇,老百姓家门口除了“村务e点通”二维码,还有另外一个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查看该户人家的文明诚信档案。
为了进一步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人人争当“文明诚信示范户”,李家巷镇组建了“石城联盟”,涵盖了超市、信用社、卫生院等单位。每个示范户均可以在这些单位享受消费优惠。“让文明者有所获,让诚信者有所得。”李家巷镇党委委员黎静表示,“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全社会都关注文明诚信,关心自身的文明诚信情况,全面倡导文明新风尚。”
从垃圾分类“落后户”转变为“文明诚信示范户”,石泉村村民王大伯对于“诚信指数”感慨良多。因连续2个季度垃圾分类等工作不到位被扣分,王大伯家被列为“待提升户”,看到公告栏上连续两个季度榜上有名,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之后,王大伯一家积极整改,认真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参与卡点执勤,还主动捐款获得了诚信加分,成为了“文明诚信示范户”。
如今,通过政府投入、百姓参与、乡贤助力,李家巷镇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村一个村整”“一条路一条路治”“一条河一条河清”,慢慢整出了形象,农村变得干净、整洁、美丽、有序。
多维度推动力量聚合 提升“富”的成色
今年以来,李家巷镇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推动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同步发展,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原本我们村的矿坑已经废弃多年,得知周边企业需要处理大量建设渣土,我们第一时间对矿坑进行了平整,将其作为渣土堆放区,年收入达30余万元。”老虎洞村党委书记史佳健感慨。不仅如此,毗邻的刘家渡、沈湾等村,则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建停车场、仓库,盘活了闲置资源,每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节节攀升。
位于李家巷村的锦园新乡贤助力共富示范基地,则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整合村庄内茶叶、苗木等产业及弁山文化资源打造了休闲观光基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在租用农户土地的同时,基地还聘用农户300余人,其中固定工人30人,人均年增收约1.6万元。
不仅如此,李家巷镇组建镇村两级乡贤联谊会,成立李家巷镇“1+1”慈善帮扶基金,发动广大乡贤募集资金1400万元用于困难群众帮扶和教育事业发展。比如,企业家、乡贤自发募集资金支持乡村路灯安装,创新打造了“百企千灯”乡贤工作样板;乡贤投资石泉山房、霖霏楼、唐味斋等民宿项目近10个,有效推动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
实干为先,让共同富裕底色更足、成色更亮。这也是李家巷镇产业重构、生态重塑、力量聚合,推动“石头城”向“富美镇”华丽转身的美丽画卷。
文/许旭 陆伟忠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由长兴县李家巷镇人民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