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严防伪知识类短视频误导公众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对传播知识类短视频进行监管的提案》,建议提高传播知识类短视频的发布门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涉及重要政策解读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内容,创作者要拥有相关资质。

  应当看到,为了满足广大网友快速直观获取新知的需求,当下知识类短视频的一大特点就是理解门槛相对较低:短视频创作时往往会对专业知识信息进行观点重组和“降维表达”;为追求流量,还可能刻意使用更具冲击力的语言和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提炼失准与解读谬误往往滋生,严重误导公众认知。

  对短视频加强分级、分类、细化管理,根据情况给创作者设定“准入门槛”,就是要从内容创作根源着手展开“源头治理”,也将倒逼创作者向更精细化、专业化的领域潜心发展。

  目前来看,互联网“专家队伍”鱼龙混杂,有些人仅靠视频里的服装道具骗取大众信任;有些人缺少专业资质就敢夸夸其谈、行医开药;还有些人仗着一点专业背景发表个人看法,又被精心包装成“权威观点”……某些机构、媒体乃至个人发表“专业意见”的身份和手段“花样翻新”,难以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面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及平台不仅要在监管治理上发力,还要主动为短视频受众拓展一条获取权威知识的渠道,对“冒牌专家”展开正面回击。在具体做法上,平台可以邀请官方机构、专业权威入驻,或是吸纳专业优质内容创作者组建团队,以平台力量辅助其短视频创作推广。此外,有关部门及平台还可以积极优化用户监督举报渠道、效率、反馈机制,充分发动用户力量,让虚假性、误导性内容更难遁形。

  当然,在对涉及政策解读、医疗健康等方面内容的知识类短视频进行从严治理的同时,也要适度给予社科人文、生活科普等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更为宽容的产出空间。在这个泛知识领域中,很多兼具专业水准和真诚态度的创作者可能并没有“专家头衔”,如果我们仍以类似的“专业门槛”加以约束,可能会挫伤短视频创作积极性,也会对知识传播分享的良好内容生态产生消极影响。

  从实践角度讲,各方还需充分把握泛知识领域短视频的专业化、垂直化、细分化特性,对相关制度规定进行灵活调整和持续完善。

  (陈之琪,载《南方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时评
   第A08版:公益
让善举得到褒奖 让正义得到弘扬
“超前学习”没有赢家
提高自主科研实力 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严防伪知识类短视频误导公众
旅游从业者回归并非简单地“重操旧业”
自动驾驶将有图可依
对电子烟不能网开一面
城市要看到“边边角角”的民生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