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炜丽
“来,我们来深吸气,慢呼气……”近日上午,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病房,康复医师阚弢站在21号病床前,指导72岁的邹宝凤老人进行呼吸肌训练。
旁边的康复医师宋杰说:“奶奶虽不能说话,但是她总是尝试用嘴型告诉我们她想表达的,我们也努力去猜,一旦猜对了,奶奶就高兴得像个孩子。”
这一特殊的沟通方式源于2个多月前。
1月8日那天,老人因“两侧大白肺”被送至医院,因伴有高血压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甲亢等多种基础疾病,再加上贫血严重、凝血障碍明显,治疗过程异常艰辛。
“因为肺炎病人的气管插管的留置时间不宜超过2周,而老人又不能在短期内康复,我们在2月6日进行了气管切开,准备打一场持久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钟莉说,虽然气管切开有助于病情恢复,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原来,老人不能发出声音,也不会写字,无法表达。老人心情沮丧,两个儿子也跟着干着急。“看到这种情况,我们重症监护室几个医护人员不约而同开始学习唇语,也鼓励老人积极动嘴。”主治医师刘凤琪说,“那段时间,病房开始流行起了‘猜谜’,猜中老人的话时,我们欢呼雀跃,奶奶的眼睛也笑成了月牙。
住院医师王陆银到现在还记得,奶奶第一次“说”的是:肩膀能动,但是手臂无力。
“读”懂了奶奶,交流也越来越顺畅了。气管切开20多天后,考虑到老人长期未经口进食,吞咽功能会受影响。“我们告诉她,要喂她吃东西了,但一定要很小心,她很懂事地点了点头。”住院医师刘尧说,出于安全考虑,护士先尝试给她喂了点水,确定没有呛咳、误吸的情况后,才开始喂由家属带来的蛋羹。
一口一口,蛋羹融在了老人的嘴里,也化在了儿子的心里。“这次妈妈能挺过来,全亏了医生护士的尽力抢救和细心照顾。”老人的儿子动情地说。
近日,老人在重症医学科结束了近70天的治疗后转危为安,转入了康复科继续作康复治疗。“老人目前生命体征平稳,但是因为长期卧床,呼吸肌群及下肢肌肉力量萎缩,康复疗程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康复科康复医师刘海兵说,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陪着老人健康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