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为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先行者,湖州改革成效如何?且看——

破冰探路这一年

“综合查一次”执法检查
“大综合一体化”执法协同指挥应用落地
创建“18”党建联盟示范带

  传统的执法体制中,“多顶大盖帽管不好一顶草帽”是曾经困扰基层治理的难题之一。究其原因,往往与执法体制中存在的执法队伍多而散,执法领域宽且杂,跨领域综合执法力量不足等弊端息息相关。

  “九龙治水”难题怎么破?去年3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攥指成拳,推动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新格局,从源头减少执法扰企扰民。

  破冰探路这一年,湖州作为全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先行者,改革之路成效如何,记者进行了梳理——

  文/记者  施妍  本版配图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提供

  融通协同  落一子而满盘活

  长期以来,数千个行政执法事项往往是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就是把牢“一个口子执法”改革方向,把多个领域执法事项纳入综合行政执法范围,多个条线行政执法队伍能统尽统,并在此基础上按需向乡镇街道赋权,使行政执法力量向基层下沉,让行政执法“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去年6月,长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收到县人力社保部门涉嫌违法案件移送函后迅速出动,查处了一起违法使用童工的案件,这是该局办理的人力社保领域新划转职能第一案。“随着‘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新领域执法事项随之扩展,多个领域先后实现了‘首案’突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协调处副处长张金晶说,改革全面实施以来,我市在全省首创了“重点监管领域清单”和“柔性执法清单”,把综合执法事项拓展至1562项,还完善厘清了8719项监管事项及监管执法职责边界,推动行政执法有单可依、清单管理。

  行政执法领域,历来存在部门“条抓”强,基层“块统”弱的问题,按照改革要求,我市加快行政执法权限下放、力量下沉和资源下移,融通协同,持续把改革成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优势。

  在德清,庞杂的管理事务一度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尤其是工地扬尘、河堤上乱堆乱放等存在部门职权交叉的事项,协调起来往往效率低、周期长。自改革以来,通过编制乡镇(街道)执法事项清单,厘清县级部门和乡镇的权责边界,用“一支队伍管执法”让每件事的处理都有了明确归属,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截至目前,全市已实现89.66%的执法力量下沉县乡、71.07%的执法力量下沉镇街,远超省定标准。同时,72个乡镇(街道)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全域全覆盖。

  体制重塑  变“一招鲜”为“组合拳”

  有人说,“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是一场全新的系统重构,用个贴切的比喻,就像搭建“金字塔”:让绝大多数执法力量下沉县乡,使得基层执法底座更牢固,社会治理更完善。

  为了让这个“金字塔”越筑越牢,我市的执法队伍从此前一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和X支部门专业执法队伍的“1+X”模式,调整为“1+8”行政执法队伍体系,其中的“1”即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而“8”即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文化市场、农业农村、应急管理、自然资源、卫生监督等部门。同时,乡镇、街道还通过组建乡镇综合执法队,实现“1+8”执法队伍的集中办公,通过物理整合,强化了基层的综合行政执法能力。

  随着“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执法事项跨领域、跨专业、跨部门,对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升行政执法队伍的能力素质,强化多跨协同融合的执法理念,我市进行了不断探索。

  去年5月,全省首个沉浸式行政执法实训基地在吴兴区建成投用,围绕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事项,通过构建教、学、练、战实训模式,形成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培训标准化体系,加快打造一批基层“全科型骨干”行政执法队伍,为加快推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落地见效,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执法人才支撑。

  攥指成拳  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在完成事权、队伍物理重塑之后,我市又逐步打通跨层级、跨部门执法难点痛点,攥指成拳,激活基层治理的“化学反应”。

  戴伟均是吴兴区织里镇一在建工地的负责人,在他的印象中,以前哪怕是针对同一件事,都是“今天你来查,明天他来查”,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戴伟均说,上一次检查,还是综合执法、人力社保、住建、生态等几个部门拿着一张清单一起来的,在找问题、查隐患的同时,还主动为他提供了解决方案。让老戴“感觉不一样”的这种检查模式,叫“综合查一次”,就是“整体政府”的体现,通过职能事项梳理、执法力量整合、统一执法标准,实行“进一次门,查多件事”,尽可能减少对群众的影响。

  检查模式的改变,折射的是综合执法效能的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已建立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专业执法+联合执法”的行政执法新模式,监管对象同时接受多方的检查指导,通过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实现多个领域监管的一步到位,在提升行政执法效率的同时,赢得群众好评。

  不仅如此,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为加强综合执法协作配合,去年5月,嘉湖综合执法一体化合作正式启动,嘉兴市与湖州市,桐乡市与南浔区、德清县,乌镇与练市镇三级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共同努力,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执法一体化合作的工作框架、机制和制度,助推嘉湖一体化发展。同年9月,长兴县、安吉县和广德市共同签订长三角浙皖三县(市)综合执法协同发展共建框架协议,成立了三县(市)综合执法联合行政执法队,计划通过优势互补,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以新应新  解锁基层治理“智治”密码

  城市管理智慧化,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以来,我市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撬动行政执法全方位变革、系统性重塑,进一步构建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新格局。

  湖州现有持证执法人员近7000人,去年共执行24万余次执法检查。按照以往碎片化的执法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

  如何破?借助“大综合一体化”执法协同指挥系统,去年我市建成了一条集监管、检查、执法于一体的全链条闭环,还形成了协同标准统一、资源集中调度、检查过程留痕、成效实时评价的行政执法新模式,为行政执法数字化转型按下“加速键”。该系统是湖州在全省率先建立的首个全市域行政执法协同指挥系统,通过一网串联起39个部门、4038项检查事项,有效提升基层的监管执法效能,做到了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无数据不管理,无数据不决策。为解锁基层治理“智治”密码,我市不断深化典型场景应用,对“渣土监管一件事”“犬类全周期管理”“违法建设预警”等特色场景应用进行了迭代升级,其中“渣土监管一件事”“智慧犬类综合管理”应用,入选省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系统优秀应用。

  此外,还在全国首创了“互联网+公证”平台,破解电子证据举证取证难、证据效力低等问题;并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开发“县属乡用”模块,实现下沉人员占比、分布实时呈现。

  “接下来,将持续加大‘大综合一体化’数字应用推广和贯通力度,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环节场景应用贯通,把数字化贯穿全流程,提升整体法治建设数字化水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李忠奎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作为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先行者,湖州改革成效如何?且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图说
   第07版:区县
   第08版:专题
破冰探路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