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富有归根到底是人的富有,广大群众最有发言权。如今,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升级,老百姓除了对物质的“硬需求”有了更高期待,还对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的“软需求”有了更大追求。
从城市书房到乡村图书馆,从各具特色的宣讲到精彩纷呈的村晚,近年来,我市找准百姓需求点和工作切入点,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供给,强化供需精准对接,为广大群众乐享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生动注脚。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看到,除了很多拍手叫好的爆款作品外,也不乏一经推出就坐上了冷板凳的滞销货。比如,有些地方一口气在农村地区造了很多文化场馆,既缺乏内容也没有人气。再如,一搞文化活动,一些地方仍只有听戏、看演出这些传统“套餐”,台上很热闹,台下却冷冰冰。这些现象出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供需不精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本身就存在差异,就像一碗豆浆,口味都有咸甜之分,精神需求亦是如此。
事实上,精神富有不仅仅是“有没有、缺不缺”,更是“好不好、精不精”。假如光靠“政府端菜”,有啥给啥,群众不会买账;假如一味“百姓点单”要啥给啥,也会走进死胡同。平衡好需求与供给、共性和个性,创新多样化内容、打造多元化场景,才能实现“买卖双方”的双向奔赴。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