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合肥5月21日电(记者 水金辰)5月21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安徽省合肥市启动,科学减损成为今年活动周聚焦的主题之一。记者从此次活动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户储粮损失数量大幅下降,国有粮库储粮损耗率控制在正常合理水平,粮食储存环节节约减损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九连丰”,但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一直存在,加强节粮减损工作,引导合理消费显得尤为迫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等同于为粮食有效供给扩增“无形良田”,减少粮食损失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据了解,在收购环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及时为农民提供粮食烘干和清理等服务。推广使用近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正确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降至2%以内。
在仓房升级改造上,通过一批储粮新技术的运用,目前国有粮食储备企业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已降至1%以内,国内仓储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未来将进一步支持建设绿色低温仓储设施,提高仓房的气密性、隔热性,推动分类、分仓储藏。
此外,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全面倡导适度加工、合理加工,挖掘米糠、豆粕等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潜力,开展增值利用技术开发和应用。下一步将支持开发推广热泵烘干、适度加工、粮油副产物循环增值利用等体系化技术成果,促进节粮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