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州医学“博士圈”,加速中的“十进制”

第四届全球百名医学博士湖州行活动现场
沈轶群与博士交流人才政策
刘鸿跃在第四届全球百名医学博士湖州行座谈会上交流
杨昊博士在实验室

  招引人才,湖州是认真的。

  初夏的湖州,花树蓊郁。一群年轻人的造访,让这座城市更添生机。

  5月20日至21日,第四届全球百名医学博士湖州行活动如期而至,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医学博士赶来赴约。

  两天时间,行程紧凑,博士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这显然不是一道简答题。

  事实上,连续四年举办“百博行”的湖州已经交出了一份答卷。2021年起,先后招引医学博士19人、26人、40人,共计85人。而在此前,“个位数”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进位”靠什么?在热望中,我们把目光投向湖州人事干部、我市聘任的高校招才大使和成功留湖博士,或许在他们的讲述中能觅得答案。

  文/记者  王炜丽  本版图片由湖州市卫生健康委提供

  讲述人  湖州人事干部沈轶群

  我告诉他,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

  第四届全球百名医学博士湖州行如约而至,从上周五到周日,我一直陪着博士们的在湖行程,期间就回了一趟家。虽然累,但是很开心,如果这次能多留下几位博士,那就更有成就感了。

  我是湖州市中心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沈轶群,与人才打交道,是我的日常。我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或许更懂人才需要什么。

  在医院人事岗位的4年多时间,我最大的感触是,随着全市上下对人才的重视,特别是人才新政4.0版发布后,湖州引才环境越来越好,医院的引才数量也是节节攀升。

  以硕博士研究生为例,2019年,医院只招聘了14人,而今年,已达到了132人。

  我至今还记得2019年12月的一天,我接待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两名博士研究生。当时,湖州没有足够吸引人的人才政策,医院实验室规模太小。即使我们再诚心,两人也委婉地拒绝了。

  两人离开的背影,一直留在我的心里,有点酸楚,有点无奈……

  直到2020年,通过第一届全球百名医学博士湖州行,我们招引了山东大学的医学博士尚书恒,实现了零的突破。

  医院上下都很振奋,医院领导在多个场合都说,要千方百计为人才做好服务,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尚书恒来到湖州时,眼看着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她不免有些担心。她所在科室主任茹利新看出了她的心思,主动跟我说:“沈科,你忙,我带小尚去办。”

  那天下午,茹主任带着尚书恒,一口气跑了6个部门。结果,自然是好的。

  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接踵而来。她一直想找个房子,离单位近、接送孩子也方便,但一直没遇上合适的。

  我也帮忙找,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为儿子回湖工作备用婚房恰好在这一带,反正也不急用,就让她应应急。

  解决了心头烦,这个不善言辞的山东姑娘连连致谢。

  我儿子经常跟我说:“你关心别人,胜过我啊!”

  虽是一句玩笑话,但有时想想,好像也对。

  2021年,我们去华中科技大学招聘,一名博士研究生在展位前驻足了许久,敏感的我当下就觉得“有戏”。经过交流,我发现他对我们医院很感兴趣,但他略有迟疑地告诉我:“我回去再和导师商量一下。”

  我当即告诉他,你和我儿子年纪差不多,接下来,我来当你的“妈妈”。

  这个腼腆的“90后”点点头,就这样,跟着我这个“妈妈”来到了湖州。如今,他性格越来越开朗,和同事相处非常愉快。我也由衷感到高兴。

  常常,他们也感动着我。

  在去年底的那波疫情中,一名高层次人才从国外赶回入职。我们提前为他解决了住处,还给他准备了各种基本生活保障:填满冰箱、配齐厨房用具、备好床上用品……我至今还记得他开门时那不可思议的眼神。

  今年他回家探亲时,特意给我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罗汉果,说我嗓子不好,喝这个管用。

  我想,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双向奔赴”吧。

  画外音 湖州既有真金白银,又有真心诚意,更有真招实招。这些年来,湖州陆续出台“湖九条”“湖十条”“人才新政4.0版”等多项人才政策。由单位落实专员服务,为卫生健康人才提供人才落户、购房租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多项服务。创新成立湖州大健康实验室,打通医疗、卫生、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之间实验室孤岛壁垒,为高层次人才留湖提供成长平台。

  讲述人  湘雅招才大使刘鸿跃

  带着合同来招聘,我还是头回见

  时间过得真快,去年一别,今年又来参加第四届全球百名医学博士湖州行活动了。

  我是湖州的老朋友、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综合办主任刘鸿跃。

  说到湘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在医学界有着“北协和、南湘雅”的说法。正因如此,湘雅的毕业生可是各家医院争抢的香饽饽。

  去年,湖州市卫生健康系统一行来到学校进行招聘。他们直入主题,推介演讲、分发宣传材料、与博士互加微信……

  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对人才的渴望,从他们的行动中看到了吆喝的卖力。

  除了真诚,更让我大开眼界的是,他们竟然随身携带着合同,恨不得从学校直接把人带走。

  抢人大战我见过不少,可像湖州这样坦诚又直接的,我还是头一回见。

  或许是惺惺相惜,我和这群湖州招才干部成为了朋友。我们时不时在微信上相互“骚扰”,聊得最多的依然是那些人才的事儿。

  有一天,学校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当湖州的招才大使。我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湖州这群朋友为了显示诚意,专门通过学校来邀请我。

  我认真询问了招才大使的职责,学校告诉我8个字:了解湖州、推介湖州。

  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因为在这群朋友的熏陶下,我脑海里早已有了湖州的样子:她既是温柔婉转的江南水乡,也是从山水中滋润的文化古城,还是善于利用各种优势焕发活力的青创新城……

  直到去年8月,我终于走进了这幅画卷中。8月18日,我受邀参加第三届全球百名医学博士湖州行活动。

  短暂又紧凑的行程,让原本的想象更加真实。确实,湖州,她既有绿水青山的景致,又有创新创业的沃土。

  回到学校,我把在湖州的见闻和感受毫无保留地告诉学生。坦白讲,湘雅学生的就业从不是问题,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和他们多唠叨几句,因为不想让他们错过好机会。

  湖州招才干部说我这个招才大使很称职,这不,这回我就带着3名博士来到湖州。因为行程问题,这几天还没和他们碰上面,我打算一回去就找他们好好聊聊。

  当然,作为招才大使,我不但讲好话,更讲实话。在这次活动的座谈会上,我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湖州除了营造良好的引才环境,更要考虑留才的长远文章。要为高层次人才打造与他们相匹配的奋斗环境和成长空间,让他们在专业的领域里施展拳脚,实现抱负。

  我看到当地干部把我的建议都一一记录了下来,也谢谢他们对我的信任。

  湖州行又要结束了。这次依旧是满满的收获,还有不舍。

  最后,我再真诚吆喝一句:有识之士请到湖州来。让我们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来湖州共建健康中国!

  画外音 高校是引才的主阵地。2020年以来,湖州陆续组织卫健系统用人单位走进多所知名医学院校开展宣讲招聘活动,目前已陆续办理上千人次的入职手续。同时,湖州市累计已和全国50家院校成立了“人才工作站”,已有50余名高校老师成为湖州卫健系统特聘的招才大使。

  讲述人  留湖医学博士杨昊

  湖州引才政策如此之全,真是用心了

  第四届全球百名医学博士湖州行这几天,我正好在海南三亚拍婚纱照。

  时间飞逝,我参加了两次“百博行”活动,今年我已经带着男朋友把家安在湖州了。

  我叫杨昊,今年31岁,毕业于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医学博士,目前就职于湖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

  我的家乡在新疆伊犁,从小在美丽而广阔的草原上长大,或许是见多了这样壮丽的风景,南方的小桥流水人家,一直是我向往的生活。

  2018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就直奔理想,来到了浙江的一个小城市。

  原本想着就会这样一直干下去,没想到室友的一个电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湖州。她在电话那头告诉我:“湖州很不错,适合你。”

  我相信室友,因为她了解我。2019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和室友一起,在一家民营医院奋斗。

  我主意很大,就像当时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又有主意了,湖州市中心医院是我的目标。

  当然,首要的是自我增值。当年底,我就去了德国。

  在外求学的日子,我时刻关注着医院的消息。2021年,我在丁香人才网看到了第二届全球百名医学博士湖州行及湖州市中心医院的招聘信息。我欣喜若狂,满心期待投了简历。

  当年受疫情的影响,“百博行”活动放在了线上进行,但这并没有影响我面试的发挥。很快,我接到了医院“二面”的通知。

  面试过程中,考官着重问了我科研方面的问题,我热爱科研,所以我们聊得非常投机。他还问我愿不愿意接受调剂,我笃定地回答:不接受。

  或许是我的坚定打动了考官,我顺利通过了面试。

  2022年8月,我毕业回国了。正好赶上了第三届全球百名医学博士湖州行活动。这次,我深入了解了湖州的引才政策,从租房到购房、从配偶就业到子女入学、从免费公共出行到免费观影旅游……如此之全,真是用心了!

  除了大环境,医院爱才惜才的做法也让我感动。比如,我就职在肿瘤内科,但又常常要去中心实验室。考虑到我个人发展,科室潘月芬主任主动提出让我脱产到中心实验室。

  有了支持,我就可以在实验室尽情遨游啦。我现在主攻的方向是肺癌研究,如果成功的话,就意味着多了一个靶点来阻断肺癌的进程!想想就激动,加油吧,杨昊!

  画外音 “医”恋新湖州。2021年以来,湖州共引进全职博士研究生85名、硕士760名,这些高层次人才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他们有的扎根临床一线、有的投身实验室,还有的潜心钻研在博士后工作站,他们用一项项落地的新技术,助力学科提升,为我市打造长三角市域医学高峰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深度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专题
湖州医学“博士圈”,加速中的“十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