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八战略”在身边 沿着总书记足迹看湖州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湖州实践

——湖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历程回顾之四
天能绿色制造产业园新能源塑件项目(资料图片)
织里中国童装城(资料图片)
扫一扫,观看视频

  中共湖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在全面把握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就浙江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在实施“八八战略”过程中,针对浙江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性地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理念。20年来,湖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加快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发展动能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一、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2003年7月,省委作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同年8月,市委召开全市工业大会,提出要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通过实施工业投入、结构调整、培大育强、平台建设、工业强镇、要素保障六大工程,重点打造新型建材、新型纺织、医药化工、特色机电四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2004年6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长兴调研时指出,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引领浙江经济。为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湖州坚定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心,坚持“俊鸟”引领的正确目标方向,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加快产业转型,推进制造业先进基地建设。

  1.推进“两带”建设。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湖州对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进行系统整合,大力构建南太湖产业带和临杭产业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其中,南太湖产业带整合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浔经济开发区、长兴经济开发区和安吉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5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环保两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物流业、旅游业等。临杭产业带以莫干山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环保、生物医药、服装产业和旅游业等。同时,制定出台优化经济环境、推进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年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基地年度推进计划,加快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至2006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385万元,年均增幅30.3%。

  2.提升创新能力。2006年2月,习近平同志到湖州调研,提出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浙江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同年5月,市委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并出台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等实施意见。此后,湖州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行科技计划分级分类管理,完善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设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湖州生物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开放型创新体系。至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产值达到1008亿元,是2002年的8倍多。

  3.推动集群发展。2008年12月,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随后,湖州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促调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和金属管道与不锈钢、特色纺织、竹木地板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至2012年,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116.5亿元,居全市产业投资额之首。长兴县蓄电池生产企业由61家减少到30家,并全部集中到城南、郎山两个园区发展,初步实现了蓄电池产业布局园区化、企业规模化、工艺自动化、产品多样化的转变提升。生物医药行业实现逆势增长,140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97.56亿元。

  二、加快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湖州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提出突出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转型发展。此后,湖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一以贯之深入贯彻实施“八八战略”和省委重要决策部署,紧紧突出主题、主线,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实施意见,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持续转换发展动能,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1.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之后,湖州持之以恒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坚持多措并举,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整治“低小散”“脏乱差”问题企业(作坊),推进存量低效用地再利用,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合理转移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思路,建立“腾笼换鸟”工作协调小组,全面推进喷水织机、蓄电池、耐火材料、工业炉、竹业、童装、砂洗、木业等重点块状行业的整治提升,通过企业拆除落后生产线予以补助、建设标准厂房、整治达标奖励等措施,全市累计关停3000余家“低小散”企业(作坊)。同时,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全面推行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建立新建项目与淘汰落后产能相衔接的审批机制,推进产能减量置换。出台政策鼓励国际产能合作,支持水泥、平板玻璃、钢铁、船舶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走出去”步伐。

  2.实施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之后,湖州先后出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十二条政策》《加快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二十三条政策》《关于补齐科技短板加快创新驱动十二条意见》等政策,在创新环境优化、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创新引领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大力开展政产学研结合,引进名院名所和国内外创新资源,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断提升。据统计,2015年,全市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居全省第3位,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2.55%,高出全省平均0.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创历史最好成绩。随着创新驱动的持续深入,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也明显提升,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特色纺织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0.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9.5%,装备制造业增长14.5%,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69家,比2016年增加286家。

  3.培育新型经济。加快发展新型业态经济,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之后,湖州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发展新经济,“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健康”“互联网+创意”等新型业态不断孕育兴起。围绕构建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链,依托浙江九州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湖州云计算数据中心产业园、上海超算中心应用分中心等平台载体,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及产业链延伸项目,培育壮大湖州云计算应用和服务产业。以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绿色制造和智能智造为主线,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时尚精品等七大领域,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175.1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1∶47.4∶47.5,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三、以绿色智造为主线,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7年,湖州以“绿色智造”为主线,聚焦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强化政策供给,整合提升发展平台,夯实产业基础,持续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绿色智造”的“湖州样板”。

  1.聚焦变革提升。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实行项目、总量、空间“三位一体”的节能环保准入制,推行以节能论英雄、节水论英雄、环境论英雄、亩产论英雄为基础的资源供给制度,推行工业标准地和“‘五未’土地处置机制”,倒逼企业转型发展。从2021年起,市委部署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瞄准打造全国绿色智造名城的奋斗目标,通过淘汰落后、创新强工、招大引强、质量提升、冠军领航等五大攻坚举措,全力推进产业迈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当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27位,被国务院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聚焦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光电通信及半导体、工程机械、合金特材、生物医药、地理信息、数控机床等八大新兴产业链,进一步突出强链、补链、优链、延链,迭代优化招商引资(智)工作体系,持续完善产业链提升、要素畅通等机制,全面筑强产业根基。同时,把工业全域有机更新作为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的创新举措,做好工业全域有机更新、城市有机更新、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三篇文章”,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2022年11月,湖州入选国家首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

  2.深化金融改革。金融是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通知,湖州成功获批创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18年,湖州在全国首创“绿贷通”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授信近2100亿元,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到2020年10月,全市共发布绿色融资主体认定、绿色银行评级、绿色专营机构评估、绿色信贷产品分类等6项地方标准。2022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22.1%,其中绿色贷款余额增长50.8%。在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金融为民理念,聚焦小微、三农、居民消费等重点领域,推动普惠与绿色融合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效。2022年1月至9月,全市普惠小微贷款1961.5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2.7%。经过5年时间的探索实践,湖州率先走出了一条绿色金融助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良性互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发展,绿色金融改革已成为湖州一张金名片。

  3.推进平台聚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升平台建设水平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4月、2021年11月,南太湖新区、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相继设立,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能级进一步提升。在此基础上,全面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南太湖新区、长合区两个市本级平台和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吴兴经济开发区、南浔经济开发区、南浔智能机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德清经济开发区、安吉经济开发区等8个区县平台,构建“2+8”平台体系,以“2+8”平台综合实力五年倍增行动为抓手,聚力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全面提升平台战略承载力、对外开放度和产业集聚度,实现平台功能布局更趋合理、主导产业更趋突出、高端要素更趋集聚、绿色低碳更趋高效、产城融合更趋深入、体制机制更趋顺畅。2022年,各类平台(园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700亿元,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

  4.实施首位战略。创新驱动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湖州狠抓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创新发展“创谷经济”,实施“五谷丰登”计划,高标准招引科创项目,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载体落地建设。到2021年底,“创谷”平台累计招引科研平台和项目39个,计划总投资146亿元。同时,高举生态文明立市、创新发展强市、改革开放兴市三大战略,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围绕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步伐。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总规模达到1724.9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210亿元,同比增长10.9%,居于全省第4位。

  20年来,湖州市坚定不移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不断深化细化相关政策举措,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让“俊鸟”引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7%,居全省第2位。湖州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排名第27位。实践证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理念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金钥匙”,更是未来湖州加快打造绿色智造名城、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

  (执笔:张守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八八战略”在身边 沿着总书记足迹看湖州~~~——湖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历程回顾之四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思学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湖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