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城市评价中,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这座城市的上限和潜力。
去年6月24日,湖州启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对标“六个新湖州”的城市愿景,一年来,全市科技系统以主题实践为总载体,着力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一次次刷新科技创新的高度和广度。市科技局先后四次获实干争先“奔跑者”奖,并获部门考核一等奖和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这其中,成功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堪称佳绩,湖州也成为长三角中心区27城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以变为恒,创新不止。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逐渐变成南太湖的“最大增量”。
创新引领 多维度建设国家样板
自去年7月我市获国务院批复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湖州以绿色创新引领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升级、资源要素集约、人居环境优化和绿色生活推广五大行动,截至目前,已成功推进创新平台培育与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绿色用能示范等22项工程和64个重点项目建设,去年全年完成投资88.78亿元。同时,积极谋划并争取各项改革试点,我市入选国家第三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德清县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湖州基地入选省级试点等。
一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技术路径,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通过开展水环境安全保障、工业废气处理、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清废降碳行动,美丽浙江考核实现十连优,“五水共治”八夺“大禹鼎”、蝉联金鼎,清新空气示范区实现区县全覆盖,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全省唯一全优,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执法规范化建设”被列为国家级改革试点。
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过程中,我市成功设立省工业碳效评价与改革创新中心,建立全国首个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成立市两山生态资源运营公司,实体化运作湖州绿色交易中心,率先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实施绿色金融促进条例,推动GEP核算扩面应用,碳达峰碳中和集成改革在全国先行先试。打造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湖州市被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入选中国首个“自然城市平台”和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绿色产品认证“湖州经验”获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推广。
我市坚持立法、标准、体制、数智、理论“五位一体”推进,构建完善高效协同、整体智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开展可持续发展标准研究,启动可持续发展地方标准体系建设,主导制定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国家标准。推进基层智治大脑建设,在全省实现平安湖州“十五连冠、金鼎加星”,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市域缩小城乡差距试点获省五星级评价,共同富裕民众“四感”监测评价位居全省第1位。
湖州还与联合国开发署计划署等国际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联合国主导的第八届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边会等多边活动,向国际社会讲好“湖州故事”,加大宣传推广,不断扩大“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国际影响力。已向联合国提供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4个,其中1个案例获评2022浦江创新论坛“全球低碳创新实践案例”,国内外仅12个。
深度融合 提升成果转化实力
5月底,湖州未来大会子活动及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动——湖州市未来技术转移转化优选地暨“蒲公英计划”启动仪式在西塞科学谷举行。仪式上,市科技局发布了“蒲公英计划”,这标志着湖州将加快构建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最大程度发挥青年博士科研优势,加速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题实践启动以来,市科技局始终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释放创新驱动效能,持续打通“绿色”和“创新”双向发力的转化通道。
在统筹布局科研平台上,湖州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为试点,探索“一院一公司一园区一基金”可持续发展路径,从知识产权运营、园区配套、专项基金等维度,支持研究院通过知识产权作价投资,从孵化企业中获得最大化增值收益,从而反哺到研究院和人才团队,用于再研发、再投入。截至去年底,全市45家研究院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291家,引进科研人才1985名,2022年孵化企业共缴纳税金1.21亿元。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和浙大湖州研究院建设2年多时间已牵头承担省尖兵领雁计划项目3项。
借助与中科院实施院地合作,湖州成功创建中科院湖州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依托中科院科技成果资源和人才优势,有效结合地方生产要素,通过与中科院研究所合作共建专业技术成果中试孵化中心,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科研成果中试放大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的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截至目前,入驻南太湖科创中心的中科院产业化创新中心累计达13家,建成33个专业技术平台,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41个。
此外,我市积极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等模式,推动在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建设国省级重点实验室的预备队。
截至目前,全市建有52家市重点实验室、7家省重点实验室。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实验室等科研子平台173个,科学仪器设备6099台套,科学仪器设备原值5.02亿元,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突破了锂离子动力电池、轮盘超速预旋转技术、智能假肢技术、智能冷链物流技术、第三代光热发电技术、碳化硅晶体材料、石墨烯导电浆料制备和应用技术、生物或化学1类靶向抗肿瘤新药、软件定义物联网系统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聚焦质效 创新赋能彰显活力
创新不断涌现新成果,产业创新也频频绽放“好风景”。
5月13日,“太湖之芯”半导体产业峰会在西塞科学谷举行。此次峰会旨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半导体及光电产业创新集聚区。会上出台了全市半导体及光电产业链的发展规划及专项政策,目前已签约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11个项目,完成投资23.6亿元。同步我市还将打造西塞山科创走廊,启动规划编制,积极争创省技术创新中心。
目前,西塞科学谷围绕半导体及光电产业,布局科学装置、新型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创平台,做大做强半导体及光电产业,已签约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11个项目,完成投资23.6亿元。全市建立规上企业“创新指数”评价机制,科技“创新指数”位列全省第3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居全省第3位。湖州率先实现省级高新区、省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区县全覆盖,成为全省首个国家创新型县县域全覆盖的地市。
通过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等八大新兴产业链,构建绿色智造现代产业体系,去年八大新兴产业链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32.1%,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省级“新星”产业群实现区县全覆盖,数量居全省第1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38.9%、65.7%、35.2%。“依托示范区建设的驱动力,去年全市成功推动实施重点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198项,另外有30个项目列入省‘尖兵’‘领雁’计划,获得省财政专项资金1.19亿元,列全省第3位。”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同时,所属产业领域也在不断拓宽,项目所属领域不仅涵盖了新材料、生命健康、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纺织、现代农业、家居等湖州市特色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向地理信息、光电及半导体、合金特材、生物医药、数控机床、物流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湖州市八大新兴产业链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对584个成果转化项目统计,生命健康领域103项,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领域44项,新材料133项,高端装备及制造领域120项,新型纺织行业22项,电子信息领域64项,现代农业等其他产业领域71项。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及制造业、新材料三大领域成效最为突出。
此外,随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我市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湖州牵头和参与完成的18项科技成果获202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湖州市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的有10项,其中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实施的“废铅蓄电池高值利用及资源绿色循环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获二等奖,湖州师范学院的“复杂结构序列数据学习理论及方法”等9项成果获三等奖。
文/邵鼎
本版图片由市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