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华
本报讯 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通报,对2022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南浔区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德清县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榜上有名,获督查激励。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支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基。长期以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我市不断强化耕地保护各项举措,层层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地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盛夏时节,稻浪起伏。在南浔区练市镇松亭村一处稻田边,村级“田长”沈宏飞照例来到田间地头走走看看,定期查看有没有耕地被占用或被撂荒,将巡查结果上传到“耕地智保”场景应用平台。
这是数字化赋能“田长制”开启的智慧监管新时代。借力数字化,该区深化“田长制”,强化“人防+技防”监管,实行以村为基础,区、镇、村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
目前,全市已设立市、县、乡、村四级“田长”1240名,配备耕地保护巡查员1503名,形成上下贯通、条抓块统、田长制办公室推动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实现耕地全覆盖的田长巡查机制。同时,“应装尽装”铁塔高空探头,实现“塔田对应”,划定“电子围栏”。建设“耕地智保”应用场景,有效遏制耕地“两非”倾向。
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我市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坚行动,建立“动态清零”台账。聚焦违法用地突出问题,推动执法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构建市、区县、乡镇三级巡查机制,探索批后监管和执法监察的有效衔接。(下转A03版) (上接第1版)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湖州,不仅把目光聚焦在了良田保护,而且积极提升耕地质量。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形成布局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优质永久基本农田,让“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截至目前,已实施8个“万亩方”,104个“千亩方”,项目面积28.86万亩,实现连片耕地面积16.55万亩,实施耕地功能恢复面积6.17万亩,满足了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生产要求。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做好‘占补’和‘进出’两大平衡,打牢要素保障和产业协调发展基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加大垦造耕地力度,拓展新增耕地来源,确保实现全市今年垦造耕地1万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