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震
40年,可以是沧海一粟,也可以是沧桑巨变。
千年历史的湖州,走到撤地建市后的第40个年头,浑身散发的是正值壮年的活力——
这是走向世界的豪气。1991年进出口总额0.29亿美元,2022年244.6亿美元,每四年“翻个番”。
这是强者竞跑的酣畅。1983年公路里程1525.98公里,相当于湖州到福州来回一趟;2022年底8222.1公里,相当于湖州到北京来回3趟多。
这是自我变革的果敢。上世纪80年代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21世纪率先敲响“农地入市”第一槌、在全国率先完成户籍制度改革……
历史的表盘上,总有一些重要的节点汇聚起非凡的力量。四十不惑的湖州,正向阳而生,迎风奔跑。
一
在市档案局,保留着一张上世纪80年代湖州人乘着渡船出行的照片,船夫划着桨,四名乘客扶住自行车挤在一条渡船上。
市交通运输局退休干部沈志荣回忆,撤地建市之初,很多乡镇到市区还没有通公路,“出门靠坐船,无船路不通”。以善琏到湖州为例,乘船要4个小时,如果碰到大雨天,掌舵人可能会休息,出行人只能无功而返。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活力的源泉。撤地建市后,湖州的首要任务是打通“血脉”,让自己“伸展四肢”。
1995年11月,318国道改线通车,由原先的两车道拓展为四车道,告别了原来的“国道必堵”的窘况;2000年12月,湖州第一条高速——杭宁高速一期正式通车,湖州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之后,申苏浙皖高速、申嘉湖高速、杭长高速、杭州二绕西复线、长宜高速等先后建成开通,一张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不断拉近湖州和全国各大城市的距离。
中铁十六局三公司项目部党工委原书记张玉坤是1984年来湖州工作的,在湖工作近40年,他和队友“逢山凿路,遇水搭桥”,也见证了湖州交通的发展。
“我们团队先后参与了项王悬浮桥、创业大道长申线、德清通用机场等30多项工程项目建设,通过交通让湖州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张玉坤说。
进入21世纪,湖州交通因高铁翻开了新的一页:2013年,宁杭高铁运行,湖州迈入“高铁时代”;2020年,商合杭铁路运行,湖州到合肥只用一个多小时;同年,沪苏湖铁路开工建设,计划到2024年运行,届时湖州到上海只需用40多分钟。
数据无声却有力。过去10年来,湖州相继建成3条铁路、3条高速,高速公路里程从289.1公里增加到452.1公里,基本实现“镇镇通高速”,加快形成长三角“90分钟交通圈”。
借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湖州迸发出外向的活力。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91年的0.29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44.6亿美元,年均增长24.3%。其中,出口总额从1991年0.28亿美元增至225.2亿美元,年均增长24.1%。
二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这是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
撤地建市,让湖州从“嘉湖一家”变成了“单打独斗”,但也正是这一年,湖州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家庭”。
当年,《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初步设想》提出,湖州位列江浙八市之一;1985年,国务院将湖州列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1992年浦东开发,湖州打造成为上海工业“加工园”、农业“大菜园”、旅游休闲“后花园”的“三园”基地。
宽阔的长湖申航道被称为“中国的小莱茵河”,每天从湖州西部来的矿石、毛竹、水泥等原材料,源源不断从这条航道运往上海和江苏。运河与从湖州向四面八方辐射的公路、南北铁路贯穿全城,形成了连接上海、杭州、嘉兴、苏州、无锡和安徽省的水陆交通网络。
城市间既有资源互补,也在不经意间拉开距离。从地图上看,湖州在杭沪宁之间,隔太湖与无锡、苏州相望,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是转化不成产业优势,就会陷入“大树下面不长草”的困境。
21世纪初,湖州开启了“对表”模式。每个月,湖州都会对标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成绩单”,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用电量、协议外资等12项指标,与湖州经济增速比较,及时发现问题,找准目标奋力赶超。
当时的《浙江日报》这样报道:
“对表”,使湖州人进一步明确接轨方向,抓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中央,湖州风光”的区位优势,
(下转A02版) (紧接第1版)
努力建成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城市,打造长三角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旅游度假基地。
在40年的“长跑”后,湖州确立起接轨沪杭、联通苏皖的“2+8”大平台体系。批复设立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50亿元已经落户2个;南浔设立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已完成核心区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推进嘉湖、杭湖等省内一体化合作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德清片区管委会成立。
既做“后花园”,也当“桥头堡”。2019年3月,湖州在上海设立湖州驻沪苏招商引才中心,截至去年底签约固投亿元以上项目1021个,签约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634个。
三
活力,不仅在向外张开怀抱,也在自我变革。
1984年11月,湖州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主要任务是改革“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做到企业不吃国家“大锅饭”,职工不吃企业“大锅饭”,让企业既有活力又有压力。
湖州主动创新,对湖州制药厂、三天门丝厂、安吉酒厂等58家国营工业小企业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并制订了十条扩权《暂行规定》,使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资金使用、工资奖励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向国家财政多上缴了157.9万元,交库利润增长了6.7%。
一套组合拳,激活一池春水。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里,湖州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每年以18.74%的速度递增,形成了纺织、食品、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
激发企业活力只是第一步,40年来,湖州孜孜不倦优化营商环境,诚邀企业来湖发展。
早在1985年6月,湖州就印发《关于外地来湖投资企业、开设“窗口”的优惠措施》,提出敞开大门,欢迎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来湖州投资经营,开设“窗口”。同时,在工商登记、土地征用、税收、金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10项优惠措施。
营商环境永远只有更好。近年来,湖州扎实推进数字化改革,基本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实现竣工验收前审批“最多80天”;开发“一指减负”平台,企业登录就知道自己“减什么、减多少、怎么减”……
土地是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撬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先手棋”。2015年9月,湖州在全国率先敲响“农地入市”第一槌,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利修法”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湖州又创新推出“‘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改革,在过去5年来,处置利用土地14.3万亩,为产业有机更新腾出更多创造性空间。
40年太短,只争朝夕。富有朝气与活力的湖州,必将奔跑在时代的潮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