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熊孩子”的标签不应滥贴

  孩子在安静画画,家长却被乘务员反复提醒“管好孩子,别让他乱跑”。旅途中的一个小细节,引起了女作家的不满,也戳中了网友中不少家长的痛点。乘务员的提醒是否多余?这一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不可否认,生活中确有“熊孩子”扰乱公共秩序,个别网传视频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也有“熊家长”,疏于管教、一味纵容、忽视他人正当权益。从乘务员的立场出发,预先提醒无可厚非,也是对其他乘客负责的体现;车厢事务冗杂,来回走动中习惯性说教,这样的小失误似乎不值得上纲上线。

  但从普通家长的角度来看,这份“谨慎”却不甚友好。又有不少网友深有同感,纷纷讲述自己“被强行赶到车厢连接处哄孩子”的经历。可见矛盾的核心并不在于这件小事的是非,而是要理清楚应如何看待公共空间中的儿童。

  其他乘客希望不被打扰的诉求是正当的,家长哄娃带娃的难处也应该被理解。见到带娃的家长就打起十二分警惕,孩子一哭闹就催促其离开,甚至想要把普通乘客和带娃乘客“隔离开来”——这并非是积极解决矛盾的态度,甚至有点“不近人情”,我们需要一个更为友善的公共空间。许多人怀念儿时的列车车厢。孩子突然哭闹,周围一圈的“叔叔阿姨”们有的找玩具,有的掏零食,有的亲自上阵帮忙哄娃。安抚孩子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义务,更被视作是同车厢“临时性小群体”的共同责任。

  近年来,儿童友好型环境建设的呼声渐高,“尊重儿童主体地位和空间权利”是其中应有之义,列车车厢也是如此。近日就有报道称“三岁半萌娃坐高铁10小时不哭不闹,一路给自己打气”,让不少外放抖音、高声交谈的大人感到羞愧。盲目贴上“熊孩子”的标签,实则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缺少与孩童世界的换位思考。包容应是相互的,儿童的特点也应得到尊重。

  多准备一些童书和玩具代替冷漠的提醒,在孩子哭闹时及时提供帮助,在出现突发状况时多给孩子家长一些时间和空间,这对于乘务组而言其实并不难做到。与其纠结于“管不住”,不如多想想“如何引导”,寻找更多安静环境与儿童体验的“联结点”。

  (默达,载《南方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时评
   第08版:公益
“双一流”培养中小学教师将改变什么
被撞仍负全责 教训太深刻
外卖骑手为食品安全“吹哨”效果可期
“影子陪伴”折射人性光辉
“熊孩子”的标签不应滥贴
谨防“考证 躺赚”陷阱
“短斤缺两”挂黄牌可行
高价雪糕还有生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