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
水产系教师赵汉取
这几天是毛脚蟹最后一次蜕壳,再过一个月就要上市了,相信今年又会大丰产。
我是温州平阳人,在上海水产大学读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先到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再到湖州师院水产系当老师,都与养殖环境“水”有关。
研究环境可不能总蹲在实验室,2018年,借着校地合作的契机,我走访了长兴洪桥镇。
洪桥镇是“中国河蟹之乡”,我希望用数字化手段助养殖户们一臂之力。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走访时,他们表现得很平淡,一再追问才知道,蟹塘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经不起未知的尝试。
于是,我想办法找来合伙人成立公司,搭建自己的“试验田”。我们的蟹塘可不一般,管道水下埋,电线岸上走,这是开展数字化工作的基础。
然而,现实又给了我当头一棒。2021年那个秋天,50亩蟹塘第一次产出,产值不到20万元,想着过百万的投入,我的心比天气还凉。
当时心里最大的担心是,这样的成绩如何打消养殖户的顾虑?我也不藏着掖着,找了养殖户虚心请教,改进方法。第二年,产值就到了7位数。随之增长的,还有养殖户对我的信心,他们心照不宣地加入了我们研发的“云农场”。
我们开发数字化平台,秉持的宗旨是不搞“高大上”,实用是王道。因此,反馈来的大多是好评,当然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记得去年春天的一天,养殖户老周找到了我,他对我们平台上设置的自动增氧时间很不理解,激动地说,“哪有大中午就要增氧的?电费不用钱呀?”
我给他泡了一杯茶,坐下来与他促膝长谈。我告诉他,中午光合作用强大,确实会产生氧气,但这只是表象,水底层氧气还是不足,一旦遇上阴雨天,光照不足就会造成整体缺氧,形成“氧债”。
(下转A02版) (上接第1版)
对于这个新名词,老周一脸疑惑,离开时,虽然情绪平缓了许多,但还是将信将疑地摇着头。
这个背影深深印在了我的心头。受老周这件事的启发,我萌发了一个想法,想把道理给养殖户们讲明白,就要让他们先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年轻人带头先试。
秋风再起时,老周又乐呵呵地找到了我,开口就说,“今年螃蟹死得比往年少,增氧的功劳!”真替他高兴。我开心的不只是他的丰收,更是因为他的信任。
能让蟹农服气,我这个当老师的很自豪。这些年来,有许多同行奔波在产教融合的路上,用所学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其中不少和我一样都是新湖州人。其实,无论来自哪里,我们都渴望能参与、见证湖州的发展。
(记者 王炜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