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试工,要守法也要得法

  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企业为了避开试用期用工成本,选择无薪培训轮岗、签短期无薪上岗协议等违法方式“试用”员工,让本该拿到报酬的劳动者白干活。一些企业抱怨着生存不易,把“我太难了”挂在嘴边以降低求职者的就业预期,转过头来就把企业的“难”转嫁为劳动者的“难”。更有甚者,个别企业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法外逃薪,明面上用转正机会诱惑劳动者,背地里试用一批裁掉一批,以此获取免费劳动力。当企业突破了法的底线,任何漂亮的借口都不能为其开脱。对企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必须及时纠偏。

  员工应如何试用,《劳动合同法》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一方面,法律不承认单独的试用期合同,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视同为劳动合同期;另一方面,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不难看出,企业利用劳动者急于求职的心态,诱导他们签下的免费劳动合同,实质上是一种“霸王条款”“城下之盟”,从法律上而言是无效的。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劳动者兜住底线,查处违法试工的企业,并支持劳动者合法维权,让局部失衡的劳企关系恢复平衡。

  但一味地指责企业,恐怕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矛盾。大多数企业在员工试用方面,的确有本难念的经。不少企业对员工在求职阶段的过度包装感到头疼:试用期一般不会让员工进入核心业务,考察难以全面,而一旦转正后若发现员工与期望的能力不匹配,不仅解约需要支付补偿金,再招人还有时间成本的损失。而即使在试用期间发现员工并不符合要求,在司法实践中也常因无法举证遭遇败诉。长此以往,有的企业就总结出了一套规避试用期的套路。

  不能为违法找理由,更要为完善想办法。就业不景气、企业试工成本较高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政府部门就应发挥好引导调节作用,帮助劳资双方更好地磨合。比如,鼓励企业完善试用制度,在劳动合同订立时细化考核指标。劳动仲裁机构可通过合规培训或以案释法,帮助企业了解如何在法的框架下合理试工。再如,建立用工“红黑榜”制度,让那些真正想招人、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享受便利,给那些蠢蠢欲动想打擦边球的企业提个醒。在劳动者层面,可通过高校、人才市场等节点,加强普法与教育,既让更多劳动者懂得合法权益所在,也倡导务实应聘、诚实劳动的观念,争取让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更匹配。

  (袁媛,载《新华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试用期不能成为权益保护真空期​
企业试工,要守法也要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