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晓芬
本报讯 昨天,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在全国形成“湖州样板”,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2021年6月,生态环境部提出“开展规范化示范单位建设”新要求。我市抢抓先机、提前谋划,率先开展研究和探索,2022年4月成功获批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示范单位建设国家试点。1年多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高位推进、高效落实,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全域覆盖”的思路,扎实推进“3+6”工程(3是指市、县、乡镇“3”级联创;6是指机构设置规范化、队伍组建专业化、装备配置现代化、业务管理制度化、数字赋能高效化、综合保障体系化“6”化共建),打造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智慧执法、精准执法的“湖州样板”。
亮点频出彰显湖州特色:执法能力实现“四升一降”,人员到岗率提升约30%,装备配备量提升约44%,环境问题发现率提升约30%,执法办案效率提升约10%,执法案件争议发生率降低约79%;执法绩效居浙江前茅,2022年度执法工作考核居全省第一,执法履职效能评估、综合执法指数居全省第二,环境信访下降率约24%;查办了“COD去除剂”干扰在线监测数据案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案件。
据了解,我市还在基层执法工作中动脑筋、求实效,一体推进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延伸执法触角,在重点乡镇派驻32个执法中队,建立市级统筹指导、区县具体承担、乡镇分片执行的三级执法监管体制;着力推动形成“金字塔形”执法队伍,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执法“半小时通勤圈”,有效提高问题处置效率。
生态环境是一体性的,需要互联互通。湖州构建形成以“盲区”为重点的跨界共管机制,与周边省、市、区县均建立生态环境区域联动发展合作框架,深化区域环境共管、污染问题共治、环境风险共防、信访矛盾共调,已组织开展跨界联合执法25次。比如今年4月,吴兴区与苏州市吴江区将两地4.6公里分界线两侧各1公里范围作为交叉联合执法区域,着力解决边界区域多头管理、监管盲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