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推动高质量发展

  南太湖新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要求。结合新区实际,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运用,关键在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研究和解决突出问题,增强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担当,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贵在知行合一,贵在以学促谋、以学促干。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谆谆嘱托,切实扛起“核心引擎”使命担当,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为总载体总抓手,以“产业创强、科技创新、开放引领、产城融合”为总路径,加强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高能级战略平台,为全市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贡献更多新区力量。

  聚力打造绿色产业新区,在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上攻坚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项目是新区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应扎实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牢牢锁定八大新兴产业链,紧盯行业头部企业、链主型企业,精准招引、定向攻关、重点突破。要构建以新能源、光电通信及半导体、生命健康、休闲旅游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省级“新星”产业群集群效应,推动新区向千亿级产值迈进。同时,要深化工业有机更新,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全域跃升、现代物流全域集聚、楼宇经济全域提档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辨识度。

  聚力打造创新创业新区,在提升科技人才首位度上攻坚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区作为全市科技创新主战场,必须坚持“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进一步发挥浙大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等重大科研平台效能,加快推动浙大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运营,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打造环西塞山科创走廊。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深化“人才发现官”“人才服务官”机制,加快布局鲲鹏计划、海外引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推动人才引育提速增效。

  聚力打造全域美丽新区,在加快产城融合上攻坚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对新区而言,平台空间拓展、全域有机更新是解决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重塑城乡环境的有效抓手。必须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加快南太湖未来城、西塞科学谷、长田漾景区三大片区开发,推进19个地块城市有机更新,谋划第二轮城市有机更新,让城市魅力特色整体提升。同时开展文旅产业大提升六大行动,推动黄金湖岸景区业态提升,持续扮靓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名片”。

  聚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区,在推进共同富裕上攻坚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水、提效五大行动,加快全域污水零直排、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努力让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编制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构建“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大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提升强村公司实体化运营能力。要高质量实施“扩中”“提低”行动,促进新区教育、卫生各项事业均衡发展。要健全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体系,进一步优化矛盾多元化调解机制,扎实推进“拔钉除患”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
   第05版:视野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区县
   第08版:思学
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新篇章
以《统计法》为指引,开启统计法治新征程
区域化党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路径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