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长兴县和平镇吴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贺发荣
我们村的中心位置有一块370亩的土地,被村民叫作“神奇的土地”。为啥说神奇?荒废多年后,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全市唯一的省稻渔共生重点示范基地试点单位。这背后蕴含着科技兴农和现代化养殖的诸多密码,更蕴藏着农村人对土地质朴的感情。
过去一年来,盘活村里的土地资源成了我最上心的事。这370亩荒地便是首先考虑的对象。
该如何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说实话,我和大家伙商量了好久。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村里决定试试目前流行的农作物与水产养殖结合的模式。
和平镇的黑斑蛙养殖是一大特色,我们很顺利就启动了水稻种植结合黑斑蛙养殖的农业新模式,并成立了稻蛙共富生态养殖基地。村里还根据“党支部+合作社+低收入农户”理念创新经营模式,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如今的基地里,“稻蛙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已完全成熟。利用稻田养蛙—青蛙除虫—蛙粪肥田的自然生态链循环模式,形成符合自然生态的循环链,实现水稻种植和黑斑蛙养殖全过程常规化肥、农药零使用。
随着基地步入正轨,我也盘算着带动更多村民参与产业发展。依托村党支部的“红色堡垒”作用,全村党员干部走访周边乡村低收入农户家庭,最终安排7个村共十余户低收入农户进入基地工作。除了薪资报酬,农户年底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股金分红,产生“1+N”的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稻蛙基地产值突破500万元,带动13户低收入农户每户至少增收1万元,高的农户可以达到6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60个农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已然实现了稳定粮食生产、农民经济效益增收、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三赢。
稻蛙基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不过我还有新的计划,明年打算搭建“稻蛙数字化运用”平台,以“数字+农业”助力稻蛙产业化转型,从稻蛙共生生态模式、产销一体现代模式再到数字化运用模式,形成水稻种植、蛙苗培育、集中加工、统一销售、品质溯源的完整产业链。
(记者 邵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