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吉林人。11年前,我从长白山脚下来到湖州,披上法袍,握起法槌,成为这一片绿水青山的法治守护者。
总结这些年的工作,我认为,环境资源审判庭除了“判生态案”,更多是“种生态”。前段时间,我们把环境资源巡回审判车开进了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章村村,就地给村民来一场“Live课”,效果非常好。
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是黄浦江源头,生境类型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物种基因库”“地质博物馆”之称。一张八仙桌,几条长条凳,一条横幅,这起非法猎捕野生动物造成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就地开庭了。法庭开进村里,大伙不免好奇,人大代表、青年志愿者、周边村民30余人纷纷赶来现场旁听。
事情是这样的。2022年1月,被告陈某、辛某在未取得狩猎证的情形下,进入安吉县龙王山禁猎区,用挖洞的方法使用捕兽夹猎捕野生动物并分食。经鉴定,涉案野生动物为小麂,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基本案情摆在面前时,大家交头接耳起来。我喜欢这样的“交头接耳”,这是以案说法、现身说法最好的效果。开庭宣判后,我还联合“湖小青”青年志愿者组成的普法团队,向大家普及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律知识。
就环境资源审判而言,惩罚不是目的。如何走好生态发展之路,实现司法惩治犯罪加修复环境的双重功能,做好环境司法保护的后半篇文章,比惩罚更为重要。
为此,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创新性保护成为湖州法院系统环境资源审判的鲜明特色:为防止污染环境损害后果扩大,我们起草《环境资源司法禁止令适用办法》,并指导基层法院发出全国首个森林资源保护督促令等;为解决生态修复固定场地少、规范操作不足的问题,我们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集群制度,全市19个基地应运而生……
奔走在田间地头,看到蓝天、白云、山林、河流可爱灵动,内心既感恩又责任在肩。
(记者 陆晓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