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德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进行系统部署,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谈及“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一次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也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新质生产力是一种适应新发展阶段、遵循新发展理念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断提升生产力的先进程度与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生产方式与增长模式,开辟发展新领域与路径,赋予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与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孕育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不断提高,形成了涉及领域新、科技含量高、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
二是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还体现在绿色发展上。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是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上。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进一步释放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谋划,积极实施。湖州发展新质生产力虽然受城市能级、地域禀赋、原有产业结构、交通、人才保有量及构成等因素的制约,但有利因素更多,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正迎来发展黄金期、转型加速期、跨越蝶变期,因地制宜,围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全国绿色智造名城,202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以八大新兴产业链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和发展。因此,用新质生产力赋能“六个新湖州”建设可谓正当其时。
赋能实力新湖州建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建设实力新湖州的必然选择。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好前瞻性部署,厚植发展新优势。突出以进促稳,全面推动“2+8”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加快建设绿色智造名城,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一链一策”迭代培育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八大新兴产业链,加强传统产业升级,“一业一策”改造提升木业、纺织等八个传统行业,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推动创新驱动由“势”向“能”加快迈进。
赋能活力新湖州建设。关键在人,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即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推动各类人才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各尽其才、大显身手、奋发进取、竞相奔腾。掀起大招商大引才新热潮,高水平打造全国人才双创理想城市。突出创新变革,以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高效承接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枢纽城市,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质量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赋能品质新湖州建设。坚持“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发展,全面优化人居环境。突出城乡一体,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中心集聚,打造高品质现代化新城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州乡村实践,高水平打造高效生态农业,深化科技强农,培育壮大绿色渔业、现代种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两山农品”区域公用品牌。
赋能人文新湖州建设。突出传承挖掘,赓续历史文脉,深入实施文化名城复兴工程,传承振兴湖学文化。创新文化发展,加快文旅融合,深化文化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旅游“五乡五创”工程,努力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和精神富有市域样板。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实干争先·奋斗有我”全民大行动,实施公众文明素养提升、乡风文明点亮专项行动,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城乡社会文明程度。
赋能美丽新湖州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突出全量提升,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减污降碳攻坚、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文化培塑,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坚持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一体推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贯彻实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深化国家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制定发布生物多样性绿色城市指数,大众化传播生态文明,讲好“两山”实践的中国故事湖州篇章,让各美其美的“九美”湖州更加鲜活、更加立体、更加多彩,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赋能幸福新湖州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符合需求结构升级趋势,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为丰富、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突出共建共享,迭代开好“共富班车”,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集中精力抓好和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让幸福湖州的“八个感”更加充盈、更加真切。
“六个新湖州”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州的美好愿景,有新质生产力的加持和赋能,必将早日成为现实美景。
(作者系湖州师范学院教授)